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離職

辭職是在職業上一個員工辭別自己原先的工作崗位及組織,讓出其職位予新接任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緩慢,近三成年輕人一年內離職,還辦慶祝派對

離職那天,朋友幫他辦了一場派對,敲鑼打鼓彷彿像一場傳統婚禮般熱鬧。小梁的朋友們也離職不久,他們在他胸前別上一朵花,上面的布條寫著「我們受夠這份爛工作了」。

2023/06/25 | 定方財務顧問

每到收假就想提離職,且慢!你的「緊急預備金」準備好了嗎?

緊急預備金的概念,在理財理論上時常被提出,但實際協助客戶規劃人生藍圖時,總發現多數人沒有準備,或是把緊急預備金與準備放入投資的錢,混為一談。那麼,該怎麼正確的規劃緊急預備金呢?

2023/05/22 | 518職場熊報

「資遣」和「解僱」有什麼差別?勞工該如何爭取權益?雇主有哪些義務需遵守?

疫情期間有許多小商家倒閉,而就算疫後生活逐漸恢復正常,隨之而來的物價飛漲也讓許多小商家難以支撐,這時老闆該如何與員工好聚好散呢?

2023/02/28 | 518職場熊報

離職攻略:一定要交接嗎?剩下的特休如何換錢?公司不給離職證明書怎麼辦?

許多人選擇在年後轉職,但迎面而來的就是離職「闖關任務」,這也是最令人頭痛的一個環節。哪些是該爭取的權益,哪些又是應盡的責任,一起來看看。

2023/02/20 | 方格子vocus

當裁員風暴來襲:公司像是客運船舶,我們不會把船當作自己的家

裁員風暴來襲,就像天災一樣,離開或留下或許全都憑運氣。無論本來是位居多高的職位或是多資深的員工,最終都只是企業財報帳面上被節省的成本。在企業大舉招募時,員工就是人才,當企業開始裁員時,本來的人才就變成可以隨時縮減的資源。

2023/02/15 | 翻轉公職

「離職之後活得下去嗎?」若只用薪水衡量價值,你永遠無法決心辭職

如果你不是「義憤辭職」而是「計畫性辭職」,對於財務狀況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自己的底線,另外也別忘記,人生有很多價值是錢無法衡量的。以下是2022年因為辭職,自由業9個月,所為我帶來的一些「無法用錢衡量的價值」。

2023/01/29 | 方格子vocus

資深HR:好聚好散,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三個你最好小心避開的離職雷區

在職時兢兢業業、離職時紛紛擾擾,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公司或主管的社會影響力與身為小員工的你是不對等的,其中不乏搞得烏煙瘴氣兩敗俱傷,以下是三種常見的「令人遺憾的分手方式」。

2022/11/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鄭州富士康新進勞工抗爭平息後再現離職返鄉潮,鴻海對招募疏失表歉意

鄭州富士康10月底因疫情爆發大批員工離職返鄉潮後,祭出月入逾1萬元的高薪招募時薪工,原本10萬名額即將達標,卻因為出現補貼政策說明的技術錯誤引發誤解,加上食宿、防疫安排不周,造成新進勞工群起抗爭。鄭州富士康如今再現龐大離職返鄉潮,外界憂心恐嚴重衝擊產能,iPhone 14 Pro系列手機全球缺貨難解。

2022/11/22 | 劉亭妤

裁員六成、硬核「Twitter 2.0」整頓完成,馬斯克稱將重啟招聘工程與銷售部門

馬斯克打造Twitter2.0硬核工作文化,不僅引起員工出走潮,也再度傳出高層人事異動;馬斯克今日表示,已完成裁員,將積極招聘工程和銷售部門員工。另外,日前馬斯克透過投票決議恢復川普帳戶,不僅遭川普潑冷水,民權團體也呼籲企業透過發表撤除廣告公開聲明加強對推特的抵制效果。

2022/09/14 | 方格子vocus

好聚好散:在你離開公司之後,你覺得會留下什麼呢?

職場常見的reference check (資歷查核),與其說是企業要調查即將成為自己工作夥伴的陌生人,或許更是職場人用來檢核自己是否經歷過足以被檢核,而自己也有信心可以成為他人口中可合作對象的過程。

2022/08/24 | 518職場熊報

員工離職日壓在休假日,雇主可以拒絕嗎?未完成交接可以扣薪嗎?

轉換工作是很平常的事,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涯考量與規劃。但要怎麼走得好看,不拖泥帶水又能維持良好關係,則是一門不小的學問。本文就離職預告、薪資計算與交接,來談員工離職時,雙方應有的雙方權益有哪些。

2022/07/12 | 精選書摘

《環形思維》:這山望著那山高,你在這個公司做不好,跳到另一家就能做好嗎?

離開以後你能做什麼?這是你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想表現價值就得腳踏實地,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腳下實實在在走出來的路,實實在在征服的山峰才更能證明自己的實力。

2022/06/10 | 梁敏萱

缺工時代|年輕人去哪了?人口變少,而且工作不吸引人

不只是台灣,近年已開發國家都相繼出現缺工問題,年輕人到底都去哪裡了?透過數據圖表,我們看見台灣年輕人勞參率衰退背後的原因。

2022/05/08 | 方格子vocus

「離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從未發現自己可以變強

「離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從未發現自己可以變強。如果意識到自己2至3年的職場生活都沒有太大變動,這可能就是一個警訊了,是世界在提醒你「應該成長」的訊號;這時不妨就勇敢遞出辭呈,投入下一趟旅程吧!

2022/04/23 | 精選轉載

「面對不愛的工作,我到底該不該離職?」多數人30歲就已經死亡、70歲才下葬

多數人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亡,70歲的時候才下葬,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社會體制給的種種限制,導致我們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時候你再限制自己的意志,那麼憂鬱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2022/04/20 | 方格子vocus

決定離職之前先思考這三件事情,轉身雖不見得華麗但至少順利

離職是一種選擇,有時候,把手上的事情放下、抬頭一看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身旁還有不同的道路。至於要不要踏出那一步,別人過來人的經驗與不同角度的建議,當然可以參考,但終究,我們需要自己走過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