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

雨傘革命(英語:Umbrella Revolution),又稱雨傘運動(Umbrella Movement)或佔領行動(Occupy Movement),是指於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發生的一系列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21 | 精選書摘

《紅色賭盤》:羅織罪證,最終請君入獄,這就是習近平奠定權勢的手段

在沈棟決定提筆寫這本書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他將與中共正式展開一場如「俄羅斯輪盤」的生死決鬥,而且也發覺自己已被中共當局盯上——他已立下遺囑,確保所有事務都安排妥當。在此書中,沈棟揭發中國政權腐敗內幕,向讀者證實中國企業家們有多依賴「人脈」,以及檯面下進行的「關係」角力。

2023/03/04 | 精選書摘

【小說】《弟弟》推薦序:「傘後憂鬱」的香港,時代的縫裡有圓潤憂傷的珍珠

《弟弟》裡面觸及兩種重要的創傷,一是「傘後憂鬱」,即二〇一四雨傘運動未能迫使港府及中共政府讓步而達成「真普選」,本土思維的青年人透過選舉爭助發聲亦被取消當選的議員資格,社會上不少人都懷有暴躁與鬱結的心情。

2022/12/23 | 讀者投書

【紀錄片】《憂鬱之島》:不只是一部「反送中」電影,更多是提醒香港人尋找自我與初衷

香港紀錄片《憂鬱之島》並不是一部「反送中」的電影,或應該說不只是。如果反送中、雨傘運動等事件是點,這一部電影就是有意識拉開距離,電影不斷回溯過去香港和中國的同心圓,歷時性地在幾個大事件上停留——1967左派運動、1989年天安門事件。《憂鬱之島》在歷史事件之中,如果找到了什麼規律,離散或流亡(diaspora)可說是其中之一。

TNL+ 2022/11/19 | 沈怡昕

【2022金馬獎】專訪《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走過香港這些年,你還相信50年前你相信的東西嗎?

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憂鬱之島》,透過三個年代發生香港(與中國)的重大事件,映照2019年「佔領立法會」等抗爭的景況,這三個年代分別為: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大逃港」、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1967年「六七暴動」。而當代香港人未來該何去何從,導演陳梓桓又是怎麼思考的?

TNL+ 2022/09/25 | 傅紀鋼

【影評】《神探大戰》:香港警匪動作片找回昔日榮光,背後的政治隱喻卻令人看得發毛

《神探大戰》是典型的香港商業警匪片題材,不僅劇情緊湊,案件也設計精密,但真正讓本片得以昇華的原因,是因為導演用看不見的「怪物」,指涉了其他香港電影所不敢談的對象......

2022/07/07 | BBC News 中文

【專訪】香港前特首梁振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有更高自治,台灣應該仿效

梁振英在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前夕,表達了這番支持北京的言論,從雨傘革命、反送中,到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行,這位前特首如何在BBC的訪問中,站在今天的香港來評斷過去。

2022/07/01 | BBC News 中文

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兩位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劉學廉認為, 香港對於中國有著一個特別的意義, 就是和國際社會接軌,了解國際社會發展趨勢。 他說, 因此他深信50年之後,「一國兩制」依然存在。

2021/11/24 | 方格子vocus

【2021金馬獎】《少年》影評:看見黑色抗爭身影下,那一顆顆躍動的赤紅少年心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作為《少年》的英文片名,它可以是疑問,也可以是一份祝福,那是少年抉擇時的捫心自問,也是彼此在亂世中相予的祝願

2021/11/11 | 方格子vocus

【2021金馬獎】《少年》影評:香港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2021/05/19 | 精選書摘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一切閃耀的都不會熄滅——香港家書

因為大家總是在說,一個城市總會有盛衰,就算你是東方之珠也難以避免。但是盛衰也好,變遷也好,總有一些東西是不會熄滅的。這些不會熄滅的東西,才是這個城市最寶貴的東西。

2020/10/23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奶茶聯盟」現形,泰國學運效仿香港人「流水式」抗議策略

「流水式」的抗議策略,社交媒體的運用,準備雨傘等防護用品抵擋催淚彈,再到通過手勢交流,泰國的抗議集會活動在愈演愈烈之餘,似乎也藉鑑了香港抗議活動中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2020/10/08 | TNL特稿

【網絡時代的社運】香港社運(上):外敵強壓的受苦經歷,讓香港人產生共同體的想像

事前你沒辦法預期連登這麼重要,事後也沒辦法預期連登是否會持續一樣重要。好像就在歷史的時空當中,就被突然賦予重要的角色,這似乎就是網路時代社運的特徵之一。

2020/08/28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專訪何明修談《為什麼要佔領街頭?》:「背水一戰」的太陽花、雨傘與反送中運動

社會運動之所以在某個時間點出現,較可能是因抗爭者察覺當前情勢有利有機會成功。然而,若以這種「機會觀點」來審視太陽花與雨傘,完全說不通。兩場運動皆是背水一戰,在毫無政治機會的劣勢之下爆發。

2020/05/04 | TNL特稿

唐鳳、彭筱婷《憤怒與希望》推薦文:重新學習如何生活在一起

本書的主軸,看似研究社會運動的內涵,其實,透過這些社會運動,柯司特更直指現今世界迫切需要的共同夢想:「一個新的政治審議、發聲和決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