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英語: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寫為NPO)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組織或團體,其核心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學術、環保等,分別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茶室女人心》作者李玟萱:抹去獵奇心態,才能將她們生而為人的存在無限放大

書寫《茶室女人心》時,李玟萱透過篇章安排與人物刻畫,著力強調每位婦女生命的獨特性,「卸下茶室工作,把每位婦女放回日常生活,她們都是某個人的阿嬤、母親、女兒,」她們的存在無法、也不該被概括表述。

2022/12/05 | Abby Huang

揭露中國廣設「海外警察局」,西班牙「保護衛士」分享在台設立辦事處原因

發現中國至今已在至少53個國家、設置102個海外警察局,開展監視、搜捕行動,西班牙「保護衛士」研究主任黛娜表示,選擇到台灣設立辦事處的原因很多,除了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很近,台灣的語言文化與中國也很類似,另外是因為許多被失蹤、被消失的案件都與台灣有關,也有台灣人被要求引渡到中國受審。

2022/05/23 | 精選書摘

《精實影響力》:比起含糊其辭的「增加營收」,明確擬定「十億美元」目標更讓我們專心一志提升戰力

非營利組織面對捐款條件和經費限制,總是鼓勵人們在有限範圍內進行規畫;也就是運用既有資源,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再相應尋找必要資源,而不是根據需求大膽擬定策略。

2022/01/07 | 讀者投書

青創在社宅1:短租客也能成為好厝邊,「青創計畫」如何在社會住宅營造家的感覺?

社會住宅得租戶依法規租期三年,得續租一次。短期租賃的社宅住戶要如何串連起人際網絡,還要產生在地情感,是社區營造「青創計畫」的一大考驗。

2022/01/02 | 《思想坦克》

要談2032年的NGO前景,不如談談此刻的NGO生態變化

這篇雖然無法具體描繪出2032年的NGO景象,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把組織帶向2032,NGO工作者確實不能只處理眼前幾個月、或尺度僅一兩年的工作計畫了。

2021/12/14 | 柳金財

社會組織本應是政府與企業間的「第三部門」,結果也被中共吸納成黨國的一環

中國社會正因經濟發展過度轉型時期,導致社會矛盾匯聚及風險社會來臨,公民社會不斷挑戰黨國權力,「穩定壓倒一切」、「維穩」成為黨國維持政治社會秩序「重中之重」治術。

2021/07/21 | TNL 編輯

立陶宛高風險懷孕中心捐款可能爭議—非營利機構經理:捐款前要先做功課

關於高風險懷孕中心的潛藏爭議,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表示,不認同對於人工流產,只提供片面資訊、更甚訴諸於道德與情感壓力的方式來說服婦女不去進行人工流產。高風險懷孕中心則強調「會尊重女性的選擇」。而對於捐款這件事,張瀞仁認為應該「是雙方的信任」,陳書芳則表示,應該要先了解受贈單位是否符合自己的理念。

2021/07/05 | 讀者投書

在NPO門外躊躇的有志青年:理想與現實之爭,該如何思考未來?

以前的學生多追求升遷、薪資、公司名聲,現在的學生更在乎的是工作所帶來的意義感和社會影響力。那投入非營利組織(NPO)是個好選擇嗎?其中有哪些利弊?

2021/07/04 | 讀者投書

【專訪】張希慈、吳致寧:離開自己創辦多年的NPO,就代表背離了內心的使命嗎?

當NPO創辦人選擇離開自己創立的組織,常會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但離開自己創辦的NPO,就代表背離了自己內心的的使命嗎?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離開?離開後又朝什麼方向前進?

2021/02/12 | 讀者投書

地方創生仰賴非營利組織,「事主變公親」可說是台灣第三部門的危機

根據統計,台灣地方創生產業有90%的工作者,都曾經接受社區、非營利組織協助,可見「第三部門」的力量,話雖如此,這些非營利組織仍可能犯下把市場趨勢錯當公共性的問題,用商業思維承攬公權力也可能引發危機,而當創生關係到組織調整的時候,政府反而成為了「第三部門」的依附品。

2020/08/27 | 有事青年實驗室

從網路社群走向現實 共學共玩建立親子友善城市

康健雜誌 2019 年「健康城市大調查」顯示,嘉義市醫療服務力位居全國第一,醫療相關資源密度也僅次於台北市,已成了中南部醫療照護樞紐,相當適合居住和養老,高齡友善城市的先驅形象鮮明,而新生人口的發展也是嘉義市很重視的議題,一群家長們自主推動親子共學相關課程與活動,組隊報名嘉義市「青年實踐行動培育競賽」,希望能貢獻一己之力,符合嘉義市,成為『全齡共享,世代移居』的城市形象。

2020/06/05 | 張瀞仁 Jill

發生「佛洛伊德之死」的明尼蘇達州,其實是一個很「白」又熱愛捐獻的地方

明尼蘇達沒有滿坑滿谷金融家或科技新貴、很少名車華服的農業州,但也是全美國最願意捐獻的州。我無意探討種族、人權,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明尼亞波利斯生活、工作的親身經驗,和那裏的非營利組織。

2020/01/31 | 家扶基金會

非營利組織如何透過「商業開發」,在新興國家提高能見度並拓展版圖?

進入一個地區提供服務之前,必須先找到一個關鍵人物或組織,熟悉這個地方,還要有良好聲譽,將新品牌介紹給居民。缺少這個步驟,就算宣稱帶了多少台灣的愛心,沒關係就是有關係。

2019/12/06 | TNL特稿

如果有兒福聯盟有財務專家,就不會放任近30億元的閒置資金在銀行

兒福聯盟帳上有將近30億元的閒置資金,為了讓這個已經很有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可以思考的是如何讓這些錢為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帶來更大效益。

2019/12/05 | 讀者投書

兒福聯盟「花錢買辦公室」,為何演變為社工界的危機事件?

責信是非營利組織經營很重要的一堂課,如果民眾的信任感崩塌,估計未來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會更加困難。事實上,募款倫理與責信度,是機構和民眾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現今台灣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改變才會進步。

2019/12/03 | 李秉芳

反制香港人權法案,北京制裁5個「反中亂港」的美國NGO

中國以拒絕美國軍艦戰機赴香港休整作為政治報復並非第一次。此次反制措施的觀察點,在於遭點名的美國有關非政府組織在香港的人員與活動,是否會遭港府採驅離或凍結。

2019/08/19 | 讀者投書

日本的大學、NPO、企業,如何在地方創生中連結?

日本的地方創生,除了地方自身的發起之外,同時也結合大學做為智庫,以及企業提供人力物力的資源,美作市荒廢的梯田復甦就是一個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