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
韋伯逝世百週年:他的慧眼能否看透今日的國際變局?
1877年,當韋伯未滿14歲時,他以兩篇論文作為送給父母的聖誕禮物,題目就相當驚人:〈以皇帝和教皇立場為著眼點的德意志史的開展〉,以及〈從君土坦丁到民族大遷徙的羅馬帝國〉。試想潛伏在這位少年腦海中的「歷史問題意識」,已經多麼地恢弘巨大?
2016/07/04 |
哪些思想家定義我們的未來?沒有比凱因斯、波拉尼和托克維爾更好的指引
逐個審視國家,舊秩序不會不做抵抗就放棄。沒有舊秩序會這樣做。但白人男性類似等級的特權已是明日黃花。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挑戰是如何最好地實現新出現的機會,為人類造福,讓所有人獲益。
2016/06/28 |
林鳳營X泛科學爭議:「科技與社會研究」觀點的思考
當科學成為組織現代生活的基本形式的一部分時,科學家、科學知識傳播者固然必須肩負起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召喚,卻也同時必須體認到,每個抉擇都會產生一定的政治後果或社會影響。良善的科學意圖,未必能證成普遍的社會利益。這可能是一股無法化約的張力。
科技與社會研究 林鳳營 More... 泛科學 味全 採訪專輯 科學 廣告 社會責任 媒體 STS 政治 莫頓規範 Mertonian norms 馬太效應 孔恩 涂爾幹 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Ludwig Witt Ludwig Wittgenstein Emile Durkheim Thomas Kuhn 知識論 存有論 社會建構論 SSK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 科學知識社會學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Steven Shapin 史蒂文謝平 賽門夏佛 Simon Schaffer Robert Boyle 波以耳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意識形態 Harry Collins 利益揭露 科普知識 臨床藥物試驗 藥廠 利益衝突 conflict of interest 幽靈寫作 ghost writing Zantac 胃潰瘍 巴里馬歇爾 Barry Marshall 葛蘭素 幽門螺旋菌 韋伯 Max Weber 心志倫理 責任倫理 廠商
2016/06/19 |
在國際化、英語授課的發展趨勢下,重申本土學術傳承的重要性
台灣如何在世界的學術領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與影響?其中,鑲嵌於各國社會文化脈絡而各具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是否有助於擴大台灣學術界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是應該寄望於普遍性較高的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