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

顧問是一個職稱,對某些範圍知識有專家程度的認識,他們可以提供顧問服務,例如法律顧問、政治顧問、投資顧問、港事顧問、軍事顧問、國策顧問、地產顧問、工程顧問或國家安全顧問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4/29 | 關鍵特務

不看履歷、還能挑主管面試?七、八年級幕僚談布爾喬亞公關顧問育才之道

作為深受新生代喜愛的公關顧問公司,布爾喬亞打著「擁抱青年、創造時代」的旗幟,透過組織設計、文化形塑,發展了一套獨特的「用人戰略」,也在市場上雕塑出新型態的公關顧問產業想像。

2020/09/12 | 王東陽

「防疫冠軍」台灣浪費了絕佳的戰場局勢,「安心旅遊」應提出三階段作法

台灣在這次的疫情戰爭中,贏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強權大國,與其在國際間低調被動,政府更該提高戰略思維利用「世界第一」的名號,立下全球的防疫典範並掌握主導權,一併帶領旅遊業走出困境。

2020/06/21 | 迎戰新律 21+7

律師業務在台灣面臨的隱性挑戰,其實是「會計師」?

大多數人想到律師時,想到的都是訴訟,甚至很多律師自己也都認為律師主要的業務就是訴訟,其他都不重要。反觀會計師事務所品牌下早就不僅僅是財務報表有關的服務,而延伸至企業的各項重要需求。

2019/10/14 | TNL特稿

台灣地方創生的關鍵:打破新自由主義競爭迷思,以地方延續為目標

顧問公司就好比地方的補習班,補習不能取代真正的自主學習,而「地方創生要有競爭力」的說法就像是補習班式的話術,台灣有許多地方已經接近失能狀態,處理失常的學生,當然是要介入背後失能的家庭,只聚焦在「成績」根本沒意義。

2019/10/07 | TNL特稿

從社會脈絡看地方創生:為何鄉村卻不斷被夾娃娃機攻佔?

老街變成白天開張的夜市,販賣批發的外來商品,山坡地也開挖變成露營區或歐風別墅,大多因為台灣權力真空由派系填補、產業真空由觀光填補、腦力真空由顧問公司填補,方案永遠抄來抄去,結案後地方依舊原地踏步。

2019/02/15 | Sabina

校友、在校生還是顧問:申請MBA,你的幫手找對了嗎?

本文介紹申請MBA可以提供協助的5種人,希望大家能善用資源,不再浪費時間,做個有效率又聰明的申請者。

2019/01/15 | 精選書摘

《滾出中國》:小羅斯福要求老蔣任命美國人當統帥,簡直是奇恥大辱

外國專家在中央政府掛名並坐擁高薪,安撫他們的外交官。互相競爭的軍閥也提供資源,包括國民黨,讓各種外國的軍事與其他顧問瓜分。

2019/01/06 | 精選書摘

《滾出中國》:小羅斯福要求老蔣任命美國人當統帥,簡直是奇恥大辱

外國專家在中央政府掛名並坐擁高薪,安撫他們的外交官。互相競爭的軍閥也提供資源,包括國民黨,讓各種外國的軍事與其他顧問瓜分。

2018/07/20 | 精選書摘

吳靜吉:我曾為學生說過兩次謊,還會「借」分數給學生

當時學生都說,我的要求很嚴,但給分數慷慨,這是因為我覺得教育既然是過程,就要看一路的改進,如果改進了,就該過關。

2018/04/17 | 李修慧

新任教育部長曾在「中國官方機構」當顧問,陸委會說「不違法」

國民黨出示吳茂昆的在中國官方研究機構擔任顧問的證據,國民黨市議員游淑慧更提出顧問的工作內容,質問「都有具體的業務了,這還不算兼職?」

2017/11/03 | 精選書摘

工作做不完也要準時下班,把加班當成「機會損失」

把所有時間都投注在一件事情上,對其他事情來說是一種機會損失。因為把時間花在某個地方,當然就錯失花在其他地方的「機會」。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這件事情太過理所當然,理所當然到甚至偶爾會被我們遺忘。

2017/11/02 | 精選書摘

工作做不完也要準時下班,把加班當成「機會損失」

把所有時間都投注在一件事情上,對其他事情來說是一種機會損失。因為把時間花在某個地方,當然就錯失花在其他地方的「機會」。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這件事情太過理所當然,理所當然到甚至偶爾會被我們遺忘。

2017/08/29 | 精選書摘

身為管理者你是否善於「傾聽」?請自問這三個問題

聆聽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不懂得聽,就無法學習。建議不懂得如何聆聽的人,可以依循以下的步驟:停、深呼吸、然後讓別人說。

2017/08/28 | 精選書摘

身為管理者你是否善於「傾聽」?請自問這三個問題

聆聽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不懂得聽,就無法學習。建議不懂得如何聆聽的人,可以依循以下的步驟:停、深呼吸、然後讓別人說。

2017/08/13 | 精選書摘

不離職創業:為什麼你應該投入10%的財務資本於兼差事業

檢視一下你平常怎麼花錢,並把儲蓄拿出來投資,就可以擬定撥出財務資本的計畫,如此一來,也許是今天,或是有朝一日,你也可以開始投資自己的副業。

2017/02/04 | 合和拾間 小當家

年後轉職經驗談(一):學習攀岩「三點不動一點動」的職涯策略

如果進入的企業體是穩定成長,有升遷空間,也是自己有熱情的領域,那麼或許就可以暫且如此,但若不是那麼順利,維持著「三點不動一點動」的策略就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