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香港

香港(英語:Hong Kong;縮寫:HK/HKG),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英語: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縮寫:HKSAR或Hong Kong SAR),簡稱「港」,雅稱「香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亦是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大中華地區、亞太地區主要城市,以及全球城市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7 | 高重建

三年後回望:每日買100元比特幣

假設你用的100元是美元,即使最短那個期間,一年後也能持有1.43 BTC,躋身「whole coiner」之列,即持有至少1 BTC的人;由於比特幣發行量封頂,世界上最多只有2,100萬位whole coiners,以全球70億人口算,每333人當中只有一位,當然,實際數字要更少得多。如果你只能每天買100港元,或者100台幣,雖然還不能成為whole coiner,但由於整個邏輯和算法不受金額影響,你依然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每天定額買多少,量力而為就好。

2023/12/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穆迪一同下調香港與中國信評展望至「負面」,《信報》社評:視中港澳「三位一體」

《信報》社評表示,穆迪在極短時間之內把中國及港澳的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無疑是已經將中港澳視作「三位一體」,關係密不可分;不管降級的決定有沒有存在誤判或偏見,穆迪的邏輯大概是「中國好、香港好、澳門好」,若然中國不好,港澳同樣不好。

2023/12/07 | G點電視

香港司法平權懶人包:「女同志人工受孕親權案」發生甚麼事?同志親權的未來是?

過去同志家長爭取法律承認的案件,僅要求法庭承認無血緣關係的同志媽媽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並成功爭取共同撫養權(joint custody)。但本案直接挑戰《父母與子女條例》中對「父母」(parents)一詞的定義,若成功,提供卵子給另一半作人工授孕、但沒有懷孕產子的同志媽媽亦可獲法庭承認為「父母」,不但擁有比監護人更進一步的法律承認和權責(監護人可以是任何非父母的法定代理人,而且只維持到孩童18歲成年為止;父母身份則是終生,反映孩子歸屬哪個家庭),亦是香港首宗同志家長爭取被同時認可為法定「父母」的案例,因此本案的影響力比先前的案件更深遠。

2023/12/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亞錦賽台灣17比2扣倒香港全勝晉級,劉基鴻開轟單場4安,複賽8日大巨蛋開打

此戰台灣隊第4棒劉基鴻打擊大爆發,全場4打數敲出4支安打,包辦4打點、4得分,其中在第1局轟出2分砲,還有一壘安打、二壘安打,只差1支三壘安打就能達成完全打擊;另外,開路先鋒邱智呈3打數敲出2支安打,選到1次保送,包辦3分打點。

2023/12/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半島》:《南早》有記者去年曾在中國失聯,後轉報道政治敏感性較低新聞

香港《南華早報》專責報道中國外交及國防的記者陳敏莉,今年10月底在北京採訪「香山論壇」後失聯。《半島電視台》報道,原來去年《南早》也有記者在中國失聯數月。

2023/12/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反送中」中槍示威者曾志健服刑中,登TVB節目稱獄中學會了管理情緒、「免受煽動」

香港無線電視台國安法資訊節目《有法安國》,最新一集的主角是在反送中期間中槍的青年曾志健。曾志健稱,自己參與了「沿途有『理』」更新計劃,學會了管理情緒,做事前要想清楚,「避免被人煽動和唆擺,最後承擔後果的都只有自己和家人。」

TNL+ 2023/12/06 | 留德趣談

港人跟德國人訴說殖民過去時

跟德國人提起殖民地,他們多會想到剝削、奴役、欺壓、搶掠,是白人欺凌其他膚色和落後地區的行為。德國曾殖民非洲西南和東部,皆武力鎮壓當地人反抗。二十世紀初,德國在德屬西南非洲,就是今天的納米比亞連坐式屠殺幾萬當地人,被視為二十世紀首宗種族滅絕。2015年,德國外交部承認這是種族屠殺。這些黑歷史更加添德國人對殖民主義負面印象。然而港人對殖民主義的感受,跟德國人截然不同。

2023/12/05 | BBC News 中文

周庭離港前「返一次大陸」,湯家驊指警擔保條件由雙方協商

香港警方未有就周庭的保釋條件置評。而湯家驊指,任何保釋個案中的嫌疑人申請保釋或離境的擔保條件,均由警方和受查人雙方協商,「可以是任何條件,只要沒有違規就可以。」

2023/12/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明報》終止台灣學者何明修專欄,未解釋原因

何明修說,之前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台灣獨立書店的多元化」,《明報》硬將其改成「獨立書店在台經營」,事先沒有過問他,「反正就是看到前面那四個字,就嚇到魂飛魄散,彷彿碰觸到了國安法的禁忌。」

2023/12/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社運人士周庭流亡加拿大,稱曾應國安要求「返一次大陸」、寫「悔過書」

周庭說曾被迫到中國大陸,指今年8月為了滿足國安人員條件取回被扣押護照,「被安排」過境到了中國大陸一次。香港國安協助她成功申請回鄉證,並陪同她到深圳「一天遊」。周庭被安排參觀「改革開放展覽」,了解中共發展以及歷代領導人「輝煌成就」。其後,更被安排到騰訊總部,了解「祖國的科技發展」。

2023/12/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赴中採訪失聯?《南早》引述記者陳敏莉家人指「目前安全」

《南華早報》引述記者陳敏莉的家人轉告,指陳敏莉目前身在北京,並需時間處理一個私人事項,其家人又指陳敏莉目前安全,希望外界尊重個人隱私。

2023/12/03 | 大銀

家人借錢醫病,借唔借?

借錢蘊含著一份信任,若然以關係獲取金錢,會令關係變質,甚至陷入情緒勒索的危機。

TNL+ 2023/12/02 | 留德趣談

東亞留學生,都比歐洲人成熟?

留學於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德法荷意等,多是自己的選擇,在港讀完高中後才過來。這些港生對新家的文化和知識都有份仰慕之情,或是音樂、或是哲學、或是物理學,知道為何要在這國家留學,亦學懂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2023/1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大法學院教授陳端洪:香港要「由治及興」,可與英美修和

《明報》報道,對於陳端洪提出香港與英美修和,有政界人士指出,北京中央目前的策略是將政治及經濟分開處理,政治重國安,經濟領域則強調國際化,這種策略是否可行尚待觀察。

2023/12/01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年少日記》裡的破碎靈魂,我們的遍體鱗傷

電影《年少日記》赤裸地呈現了一個充滿矛盾且恐怖的成人禮。不少作品裡的校園都是青春的、歡樂的、自由的。但《年》裡的課室總是沉重的、壓抑的。印象中,課室只在一幕裡有笑聲,但那一幕全班正在恥笑有傑,包括有俊。

2023/12/01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公眾人物可以被批評,但可不可以回應負面評論?

公眾人物與大眾似乎有某種道德責任上的不對稱:大眾可以指名道姓地評論公眾人物,但公眾人物被默認不能反擊大眾,遑論指名道姓地反撃。但為什麼應該有此不對稱呢?當公眾人物也是人,大眾能做的事,為什麼公眾人物不能呢?

2023/12/01 | 德國之聲

香港民主派初選案正進行結案陳詞,法官預計3至4個月後裁決

本周三,香港民主派初選案庭審進入「最後階段」,一般認為,法庭將在2024年初做出判決。

2023/1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淪「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港高官反駁,施永青指「確存在可能性」

施永青表示,很多國際性投資銀行都對香港業務意興闌珊,原因是中美交惡之後,美國確定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務必全方位加以制約。而美國深知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香港的角色並無大陸其他城市可以代替,所以一定會咬住香港不放,誓要令中國沒法像以前那樣,在金融方面借助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