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香港文學

香港文學指自20世紀起香港在特殊歷史和政治背景下發展出的文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1/03 | 德尼思化

《尋常與作樂》:甚麼是日常?李敬恒的具現化,貫徹始終的生活態度與價值

《尋常與作樂》是李敬恒(Roger)集結近年文章而成的隨筆集,文字盡顯Roger本色,擅長在文藝與社會的評論隨筆中帶出哲學觀念,深入淺出地展開每段哲學討論,豐富作品的同時豐富讀者思維。而全書精心編排的結構中,每篇文章的思想,往往都能從後一篇得到延伸閱讀或加深層次,令讀者的思考有即時性的回應,可見Roger的用心與哲普能力。

TNL+ 2023/10/04 | 德尼思化

小西《琉璃脆》:冷眼熱心的左翼詩歌,投身俗世的人間修行

小西潛心佛學,羅貴祥形容他「佛口婆心」,曹疏影則說其「佛是修行,左翼是情懷」。他曾如此自道:「但我始終相信,冷眼,是因為心裡有巨大的熱情、希望投入世界;反過來說,要真正投入世界,正正需要一對冷眼,穿透現實。」冷熱並存的思維,亦從《琉璃脆》可見。

2023/10/02 | 黄勁輝

《寺內:中短篇小說精選》編選者言

劉以鬯思考在殖民地商業社會如何發展東西匯萃的美學和雅俗共賞的趣味,沒有學究和民族包袱。〈寺內〉筆法極盡纖細別緻,古代文字化作磚瓦保留,卻是供西方現代生活的空間,美不勝收,為代表之作。

TNL+ 2023/09/29 | 火苗文學工作室

【香港新文學】自己一個,做生活的見證——讀趙曉彤《一》

趙曉彤的《一》裏不少角色僅以「他」和「她」代稱,這或更能凸顯那份孤單、孤獨;在某幾篇作品中,作者還用了「你」作為主角的代稱(如〈同班同學〉、〈念〉)。《一》的每篇小說大約千多到二千餘字。作者把人際的旦夕禍福化為故事的起承轉合,像速寫,也像素描,看似輕快易讀,實則細膩可嚼。

TNL+ 2023/09/01 | 德尼思化

《地納於心》:公屋詩系的記憶書寫,獨一無二的地方經驗和場所精神

公屋、街道和飲食,緊扣了香港普遍的共同經驗,三者仔細區分亦有不同之處。公屋和街道同是空間,前者是居住空間,容納的更多是私密體驗,是區隔外界的避風港;後者則為公共空間,像波特萊爾形容人來人往,充斥陌生群眾行走和聚集的大街。而飲食和地方相連,異鄉人最容易因味道彷彿回到故土,既私人又公共的舌尖世界。從篇幅來說,周漢輝顯然最用心於「輯一香港公屋詩系」,接近全書的一半,詩量遠超於其他兩輯,也是詩集最令人驚喜之處。

TNL+ 2023/08/29 | 火苗文學工作室

【香港新文學】詩境與土耳其咖啡的享受——讀鄺健行《摘藝西東:希臘﹒中國》

雖說全書以專欄雜文為主軸,但鄺健行教授從不輕視,他在〈自序〉中明言自己下筆擬稿都用上「正學」文章的態度,寫得十分認真。能融化知識學問,平衡理智與情感的文章,本身都可以歸入學者散文一類。香港的學者散文發展成熟,蔚為大觀,名家輩出。若究其系譜脈絡,自可上追五四時期的胡適、周作人和梁實秋等學者作家。當中,鄺健行教授就多次提到周作人。文章風格有沒有受到影響,這不好說,留待他人研究,但至少深入了解過周作人是肯定的。

TNL+ 2023/07/29 | 火苗文學工作室

【香港新文學】世界就是一本好玩的雜記——讀林兆榮《訊號山劇院》

半自傳式小說敍述,當穿插了作者多幅畫作,除了感其深情,亦直白地披露自己頹然的脆弱,令人看見在晃著酒杯的人群之中侃侃而談的作者的另一面。然而,這個原本屬於打工仔噩夢的故事,卻令讀者瞥見作者抵抗世事煎熬的內功心法:即使高壓呆板的環境如何磨滅意志,作者彷彿擁有一種隨時隨地抽離現實的能力,進入自己腦內的世界,讓靈魂可以不斷出走,為苦澀的現實提供出口。

2023/07/07 | 德尼思化

閱讀施勁超:城市的疾病書寫,那些炎熱難耐的情感

香港炎熱的天口㷫,有誰不會心火盛?詩人取中藥作比喻,由外至內的病毒,執藥的開開合合,乃長時間遭頑疾困苦。而這些格子,其實也是城市和心靈之格。

2023/05/27 | 精選書摘

楊佳嫻《以脆弱冶金》:私人感覺的表述並不離地,正是韓麗珠展現「我城」懷抱之處

正因為擁有豐沛感覺,才能衍生出對於那些社會事件的憤怒;當她試著闡述憤怒的來源,以及她的城、她的家可能循著什麼路線崩壞,才因此可信可觸,不是乾燥的主張。沒有抒情作為基土,任何意見亦將只是標語的旗幟,而非生長的枝椏。

2023/05/20 | G點電視

《蓉蓉》:在離散和性別的身分認同之間,我們閱讀

盧妤的新書《接木法》從取名開始,就予人一種斑駁、斷裂和連接的矛盾和混雜感。她透露那是一個2018年結束《蓉蓉》後開始寫的故事,講述一名移民英國的香港女子,想要開展一段新的關係,但又發現自己經常想起自己的前任。這種感情狀態不也是一種隱喻嗎?離鄉別井的人盼望融入新環境,同時思緒卻又每每與香港連繫著,城市有時就像是你的愛人。

TNL+ 2023/02/28 | 德尼思化

【香港新文學】馬玉江《詩十六首》: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與堅持,亂世憂患的生命美學

馬玉江〈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盡見孤獨、掙扎之苦。開首「影子在一灘血中冬眠/保護為青春祈禱的人」,逝者以血液保護仍在為美好祈禱的生者,令我們想及不少2019年以死相諌的悲劇。淚水無聲,有良知的人,只能抱緊腦袋,「在心律不齊的城市裏打轉」。

TNL+ 2023/02/27 | 火苗文學工作室

無分彼此的冒雨者 ——讀呂永佳《於是送你透明雨衣》

對呂永佳來說,散文是相對乏力的。當簡單的語言失去效力,散文句子過於直白,便要轉用詩的語言,呈現眩目的現實感。我們在愛情之中,自然是要擺脫孤獨的。然而得到愛情需要信心,信心本來是一條劃在地上的線,但當你缺乏信心,線便會建成了牆,牆便會隔絕愛情的誕生。

2023/02/25 | 德尼思化

閱讀陳康濤:人際的悲涼與寂寞,反思社會規範囚籠

香港詩人陳康濤, 1994 年生,創作逾十載磨出一劍,去年出版詩集《與靈魂有染》。他擅長描述關係,不止人際,〈砌階磚的人〉道出與社會相處。階磚是具固定形狀,才能密鋪無痕,也為文明構建的規範,無所不在。

2023/02/01 | 讀者投書

評《流雲抄》賦法特徵與李日康自我技藝觀(下):李日康的多重影分身與自我技藝

《流雲抄》另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特點,是作品中篇篇有「我」,李日康在每一篇作品中都從自身出發,感受世界,展示了強烈的主體性。

2023/01/31 | 讀者投書

評《流雲抄》賦法特徵與李日康自我技藝觀(上):窮形極貌,對抗不測

李日康在跋中已明言《流雲抄》是書寫災難和不測。書中大部分的情事都發生在香港及日本,作品以梅花間竹的方式排列,一篇是日本,一篇則是香港,形成參差的對照,這種編排巧見心思。

2022/12/25 | 歪脑|WHYNOT

在她筆下的「我城」故事: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讀西西?

城籍如何在國籍缺席時取代國籍,建構一個社群的身份認同?西西七十年代的作品,大致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也打開了香港文學及後多年對身份的討論。更進一步的是,這不只是香港人的問題,而是有普世價值地對身份的探究。

TNL+ 2022/09/28 | 德尼思化

《鬼火與人形》:書寫恐懼的種種可能,絕望以外的召喚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社會不再容許戰鬥的匕首與投槍,以文為刃只能作投名狀。但詩人仍然〈書寫恐懼〉,你我仍然喃喃自語,皆因恐懼往往不是單向,我們怕黑時,黑暗也畏懼光明。

2022/09/05 | 德尼思化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逃避死亡,愛情獨白的淒美想像

西西具體描繪了殯儀化妝的特殊面貌,防腐劑的氣味蝕骨,觸撫骷髏的雙手,我遊走生與死的邊界,別人視之為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