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馬來亞

馬來亞(英語:Malaya,馬來語:Melaya)可以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15 | 吳佳翰

建國一甲子的馬來西亞,為何會有兩個「國慶日」和兩個「自治日」?

馬來西亞過去多年來,都會在8月31日這天慶祝「國慶日」,為何近年卻改成「獨立日」呢?這一切要從60年前的9月16日,馬來亞、新加坡與婆羅洲上的砂拉越、沙巴,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談起。

TNL+ 2023/03/27 | 許劍虹(Samuel Hui)

向梁元明前輩道別:中英合作的最後見證者,代表國民黨與馬共合作抗日的老兵

今年3月3日,高齡102歲的老兵梁元明先生在台灣去世,他是中華民國境內僅存的最後一位136部隊老兵。136部隊是英國特別行動處二戰期間在東南亞活動時的代號,由於東南亞有許多華人,當時中華民國派員協助英國在當地的抗日行動,80年前自告奮勇下南洋擔任通訊兵的梁元明就是其中一人。

2023/03/20 | 精選書摘

《伍連德新論》:伍連德除了是抗疫英雄,也是號召星馬華僑援助中國抗戰的僑領

1910-1911年在東北抗疫成功的伍連德,代表二十世紀上半葉來自南洋的土生華人知識分子對中國現代化的參與和貢獻,但他的代表性也有特殊的成分。伍連德比其他為中國作出貢獻的同時代南洋知識分子更勤於回鄉,也更積極向家鄉同胞介紹中國現況及鼓勵他們到中國服務。

2023/03/19 | 精選書摘

《伍連德新論》:來自南洋的奇才,百年前消滅中國鼠疫的馬來亞華僑伍連德

來自馬來亞的伍連德,其意義不應止於百年前消滅中國鼠疫的「抗疫先驅」而已。從南洋到東北,從西學到中土,伍連德的蹤跡橫跨歐亞大陸,他所涉入的醫療制度、文化傳播,科學管理等領域無不關係中國現代化的興起。這正是黃賢強教授新書《伍連德新論》主旨所在。

2021/12/09 | 多元文化行動計劃

南國風情在香江:印尼泗水同學會周年大匯演

對於印尼華裔,印尼到底該是原鄉還是第二故鄉?今天面對印尼、中國與香港三地,他們的文化及政治認同又該怎麼擺?

2021/07/06 | 精選轉載

「南僑機工」為助中國抗日遠赴滇緬戰場,重返南洋後卻被官方建國敘事遺忘

南僑機工是1930、40年代,回中國抗日的南洋華僑,儘管他們當時的國族認同是中國人,當在滇緬戰場的付出也對二戰的結束有所貢獻,然後在英國殖民政府重返馬來亞、對馬共的忌諱下,南僑機工的事蹟漸被後人遺忘。

2021/06/16 | 莊嘉穎

少數族裔被歧視純個人經驗?在新加坡,族群問題確實是有結構性不公

新加坡一眾學者認為,原是針對美國種族歧視的「批判性種族理論」,近日被新加坡《聯合早報》誤讀,無視了新加坡少數族裔日常遭受的結構性歧視問題,也無助改善人口以華裔為主的新加坡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

2021/03/16 | 精選書摘

《口袋裡的家國》:曾在南洋流傳的「孫中山郵票」撩起了華僑的鄉土認同,更是強化政權正統性的象徵

對重視海外華僑關係的任何一個中華民國掌權者而言,若沒有孫中山像郵票作證,其正統性可能會受到海外華僑質疑。如汪精衛政府曾發行孫中山郵票作為國家認同的象徵。

2021/01/28 | 杜晉軒

從1991到2014,那些年台北的馬來西亞餐廳潮起潮落的故事

目前大台北地區的馬來西亞餐廳保守估計有50家左右,本文將簡述2014年之前,在台北的馬來西亞餐廳的發展故事。

2021/01/21 | 杜晉軒

【圖輯】從僑民到他國公民,那些年曾影響了一代南洋華人的中華民國課本

在二戰結束以前,南洋華人在國籍身份上仍屬於中華民國的海外僑民。儘管身處殖民地,但讀的依然是中華民國出版的教材,多出現提倡華僑學生應效忠中華民國的內容。

2020/12/25 | 精選書摘

《夜虎》小說選摘:我的工作是祕密,因為所有愛惜名聲的女孩都不該與陌生人共舞

朱洋熹的《夜虎》帶我們進入的世界有僕人和主人,有古老的迷信傳說和現代的理想主義,也有手足的競爭和禁忌的愛情。

2019/12/07 | 潘柏翰

《夕霧花園》書評:遺忘所驅動的記憶美學,是我借來照明的月光

就像陳柔縉書名所言「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在小說角色們的身上,足以看見動盪時局下的生離死別多麽令人心碎。作為日本侵略政權受害者的雲林自然不可能輕易抹去過往的傷痛,但願意聆聽同樣是戰爭倖存者的故事,兩人間的沈默無語或許都觸碰到了內心最柔軟的一塊。

2019/11/26 | 洪均燊

馬來亞華僑伍連德,百年前消滅了中國鼠疫,更是首位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

近日中國爆發鼠疫,令人想起百年前的中國東北鼠疫之所以成功被消滅,靠的是來自馬來亞華僑伍連德醫生。抗日戰爭爆發後,伍連德便回到了馬來亞,之後他更是首位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

2019/11/12 | 精選書摘

《珍珠港:日本帝國殞落的序幕》:太平洋戰爭的第一槍,日軍成功奇襲馬來半島

日軍在奇襲珍珠港前,打算先佔領資源豐富的英屬馬來亞,而其行軍戰略也得考量中南半島的大國--泰國的反應。馬來半島能否成功佔領,攸關日本皇軍未來能否持續打持久戰。

2019/07/16 | 精選書摘

《帝國主義的末日》: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自決之路

南亞的去殖民是場空前的大災難。印度共和國與巴基斯坦長久的衝突,貽禍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共和國內的政治菁英,雖有殖民與去殖民時期的不好經驗,卻未摒棄英國的政治文化與法制民主,這和絕大多數亞洲前殖民地不同。

2019/07/15 | 精選書摘

《帝國主義的末日》: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自決之路

南亞的去殖民是場空前的大災難。印度共和國與巴基斯坦長久的衝突,貽禍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共和國內的政治菁英,雖有殖民與去殖民時期的不好經驗,卻未摒棄英國的政治文化與法制民主,這和絕大多數亞洲前殖民地不同。

2019/05/10 | 精選書摘

《華文文學百年選・馬華卷2》:新詩——杜運燮〈馬來亞〉

當年,沒有馬來人到不列顛去留學;沒有馬來人進殖民地政府的辦公廳;沒有馬來人摘椰子給英國人榨油;沒有馬來人為白種人做苦工,被踢、罵;那時大家都快樂,不必耕,不必流汗,果樹滿地生;森林裡到處有肥美鳥獸等你捕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