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馬來人

馬來族(馬來語:Etnik Melayu;英語:Malays),習慣上多稱為馬來人,舊時又譯為巫來由人,故當地華語常以巫為族名簡稱,分布於東南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1/04 | 精選轉載

面對馬來人的新民族主義與中美對抗,馬來西亞華人應建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

馬來人的「新民族主義」議程主要是強化華人為「外來者」,而非國家的「開拓者」的論述。另一方面,華人的「新民族主義」又體現在對中國、香港、台灣課題上的反應,多數華人仍站在支持中國政府的立場。作者甘德政指出,馬來西亞華人應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跳脫不是親美就是親中的非黑即白二分法思維模式,以及告別種族霸權受害者而尋求依附強權的心理。

2022/09/01 | 有關人類學

讀民族誌《爐灶之熱》:米飯、血液、母乳維繫家內親屬關係,也是蘭卡威漁村社會的基本組成

Carsten眼中的蘭卡威馬來人,社會中有著清楚的運作邏輯,在多層的架構中,家屋是最主要的分析單位。而爐灶所產出的米飯飲食文化,則維繫了家屋內的親屬關係,是生命之源。

TNL+ 2022/07/15 | 傅政瀚

誰是外來者?大馬史上最賣座國片《末基勞》,激起了馬來民族主義的高漲

《末基勞》中的所有馬來穆斯林角色都是被英殖民當局迫害的受害者,相反非馬來人角色則角色扁平,清一色都是助紂為虐的壞人,最終都遭到主角們的殘忍殺害。換言之,這電影除講述本地人反抗殖民者的故事,同時也呈現了「馬來民族vs外來者」及「多元vs單一」的敘事。

2022/06/17 | 移人 Migrants' Park

《南國啟示錄:檳城篇》:兼容並蓄的歷史寶藏,多元共榮的人文城市典範

檳城有太多太多故事了,每個故事都可以閃閃發光,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有峇峇娘惹文化,華麗氣派的混搭風格,女性為主承載的文化;有「逢山有客、客住山」樸實、腳特實地、努力奮鬥的客家移民;有隨遇而安、飲水思源、宗族精神展現的「姓氏橋」

2022/05/06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馬國外送員揭華人餐廳售馬來食物引穆斯林消費者不滿,業主:清真認證申請中

「我不願同流合污!」外送員發現華人店家售賣馬來餐點,店裡不但沒有清真認證商標,反而有「土地公」,令下單的消費者擔心自己訂購的商品並非清真食品。業主針對風波作出澄清,外送平台也稱會採取行動。

2022/02/23 | 精選書摘

《懶惰土著的迷思》:正因不願意成為殖民資本主義生產體制的工具,馬來人背上了懶惰的惡名

這種斷定馬來人為懶惰的論述,是毫無根據的。觀察者既沒有針對這個課題進行實質的研究,也不曾與馬來人一起生活或交往。即便如此,這樣的形象依然形成了。它源自於馬來人對經濟作物種植業和對殖民資本主義種植園工作的消極反應。他們迴避了19世紀殖民資本主義體制下最具剝削性的勞動類型。

2022/02/11 | 精選書摘

《懶惰土著的迷思》導讀:馬來菁英看似自省的「懶惰的馬來人」,實為複製殖民者的意識形態

從阿拉塔斯對《馬來人的困境》一書的引述與轉述不難看出,在馬哈迪的想像世界裏,他所謂的馬來人的困境主要肇因於外來移民——尤其是華人。在馬哈迪看來,刨根究底,當下馬來人的困境華人難辭其咎,自然得負起相當的責任。《馬來人的困境》表面上是一本自省的書,實則其整個論述反而是諉過他人居多。

2022/02/09 | 精選書摘

《懶惰土著的迷思》的當代意義:消解「馬來人懶惰論」的形象,再為民族融合努力

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像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像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一定程度的歧視。

2022/01/18 | 精選書摘

《不平等的樣貌》:以種族來解釋新加坡貧困問題是正確的嗎?

在討論「種族」是否為重要因素時,我必須強調在本書描繪的生活樣貌:居住環境、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孩子學業問題和養育的挑戰、難以取得公共資源、尊嚴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都涵蓋被歸類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群體的人。如果硬要找出這些群體之間的差異,也許可以找到,但是分析人們的日常經歷、境遇、習慣、想法、決定時,就會發現屬於何種族裔並沒有太大差別。

2021/12/04 | ASEAN PLUS 南洋誌

改信伊斯蘭教是「數典忘祖」?夾在家族與信仰之間的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

不僅是葬禮,華裔穆斯林也可以慶祝農曆新年、中秋節等華人傳統節日。華裔穆斯林本質上還是華人,他們並沒有因為改信伊斯蘭教就變成馬來人血統,憲法也沒有規定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就不能慶祝華人傳統節日,仍可以在農曆新年時吃團圓飯和發紅包等。

2021/07/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在多元族群共存的新加坡,愛情能跨越種族與宗教的隔閡嗎?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並存的國家,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種族主義問題多年來一直存在。雖然跨種族婚姻在多元種族的新加坡越來越常見,但跨種族夫妻在日常生活裡遭受歧視的經驗卻不罕見。

2021/03/23 | 李國樑

過去第一代移民到南洋是「三代成峇」,如今星馬還有峇峇娘惹嗎?

追溯起來,第一代峇峇娘惹是15世紀初至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泰國和緬甸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的後裔。這些早期華人與當地女子通婚生下子女後,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2021/03/05 | 精選書摘

《風之帝國》:海洋東南亞「努山塔里亞」,是與台灣有千絲萬縷鏈接的島群世界

「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以台灣的蘭嶼為起點,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島嶼就在巴士海峽的彼端,延伸三千多公里,西南至班達群島,南至帝汶島,西南至蘇門答臘北方的韋島,這群島區域是四億人的家園。

2020/12/07 | 精選書摘

《馬來素描》:在不斷向歷史告別的城市裡,速寫新加坡少數民族的真實聲音

這一本速寫/素描作品以極短篇的方式完成,像是呼應著新加坡的地理面積和生活步伐。作家彷彿帶著一台照相機,在新加坡街頭拍下了日常瞬間,潛入組屋區裡的生活片刻,駐足,按下快門鍵,為讀者放送各種趨近的、逃離的、扭曲的、溫柔的、痛苦的生活觀察和想像。

2020/09/22 | 精選書摘

南洋野村到民國台灣的作家夢——讀梁金群《野村少女: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

新村是1950年代,馬來亞英殖民政府與馬來亞共產黨內戰的歷史產物,英殖民政府將森林邊緣的華人居民遷移到新村內集中管理,隔絕華人民眾與馬共之間的關係,以避免民眾提供衣物、糧食、藥物和情報給馬共成員。

2020/03/30 | 精選書摘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華人奉行三個原則——家族、個人信任,和人際網絡「竹網」

在新加坡和東南亞其他地方,家庭和同宗的忠誠關係以及階級的差異,經常比寬鬆的同鄉或同族關係更加重要。祕密社團和行會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居於重要地位。因此,華人形成非常複雜的社群或一系列社群的關係。

2020/03/19 | 精選轉載

武漢肺炎病毒肆虐是一時,但種族主義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傷害是永久的

病毒肆虐是一時的,但種族主義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傷害卻是永久的。以上截圖的網民留言,雖然不能代表他來自的族群,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能不謹慎發言。

2020/01/01 | 精選書摘

《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我是真正的大馬人!用廣東話聊天的印度人這麼說

語言在馬來西亞,不只是作為一種溝通的方式,更是對於文化身分的認同,也是在馬來西亞生存下來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