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馬共

馬來亞共產黨(馬來語:Parti Komunis Malaya;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簡稱馬共(PKM或CPM),是曾活躍於馬來半島的共產主義政黨,於1930年4月30日在馬來亞森美蘭州瓜拉庇勞縣的村落成立,是響應以蘇聯領導的第三國際呼籲,被西方殖民宗主國壓迫的殖民地,聯合起來反抗殖民統治和壓迫而作鬥爭,及保護人民及國家領土而成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3/27 | 許劍虹(Samuel Hui)

向梁元明前輩道別:中英合作的最後見證者,代表國民黨與馬共合作抗日的老兵

今年3月3日,高齡102歲的老兵梁元明先生在台灣去世,他是中華民國境內僅存的最後一位136部隊老兵。136部隊是英國特別行動處二戰期間在東南亞活動時的代號,由於東南亞有許多華人,當時中華民國派員協助英國在當地的抗日行動,80年前自告奮勇下南洋擔任通訊兵的梁元明就是其中一人。

2022/12/09 | 杜晉軒

任內三次訪問馬來西亞,江澤民時期實質提升馬中關係並拉攏海外華人

江澤民主政時期的馬中關係,得益於馬共的因素已不存在,兩國官方關係有許多實質性的進展,馬中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另一方面,得益於改革開放與中共當局為突破天安門事件後的經濟封鎖,馬國華人資本碰上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好時機」,進而促進了兩國的經貿關係,為兩國關係打下經濟基礎。

2022/10/13 | 精選書摘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二二八事件」後逃回大陸的畫家戴隱郎,是來自南洋的中共黨員

出生於英屬馬來亞的戴隱郎曾加入馬共,後來被英殖民政府驅逐到中國大陸後便加入中共。戴隱郎於1947年8月,與其他大陸來臺的木刻版畫家,曾在臺召開臺畫家聯誼會,極力推介木刻與漫畫,期間他也留下不少有關台灣風景的作品。然而「二二八事件」以後,台灣省政府對來自大陸的木刻家開始起疑,為避免在台灣的秘密活動曝光,戴隱郎便在1948年離開台灣。

2021/11/03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反馬共的大馬政府不反中共主旋律電影,《長津湖》上映引網民爭論

儘管馬國政府無禁止中國主旋律電影在國內上映,但過去獲得中共支持,而且在1989年投降的馬來亞共產黨(以下簡稱馬共),對馬國政府而言依然是敏感的存在,至今仍禁止在國內公開播映有關馬共題材的影視作品。

2021/07/06 | 精選轉載

「南僑機工」為助中國抗日遠赴滇緬戰場,重返南洋後卻被官方建國敘事遺忘

南僑機工是1930、40年代,回中國抗日的南洋華僑,儘管他們當時的國族認同是中國人,當在滇緬戰場的付出也對二戰的結束有所貢獻,然後在英國殖民政府重返馬來亞、對馬共的忌諱下,南僑機工的事蹟漸被後人遺忘。

2020/04/06 | 李國樑

馬來西亞最大石灰岩洞,藏有馬共過往和一名傳奇女子的故事

審理過程中,李明矢口否認呈堂的照片中人是她,但從多年以後李明故地重遊,入洞考察,已經說明無論她是不是相片中人,她確實在務邊的山洞活動過。

2020/01/17 | 方格子vocus

《菠蘿蜜》:一段追求自由的旅程,在菠羅蜜的香味中產生了連結

廖克發的作品長年關注邊緣族群的生活,也將觸角伸入了新住民的離散史,慣用文火慢熬的流動影像,舉重若輕的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不論是沿著歷史的軸線回望,或是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他的起點是自身的故事,終點是自己的國族記憶。

2020/01/03 | 放映週報

專訪《菠蘿蜜》導演廖克發、陳雪甄:哀而不傷,捕捉生命最原真的美

作為廖克發和陳雪甄的首部劇情長片,《菠蘿蜜》延續了廖克發過往在紀錄片中對國族歷史的洞察,更與陳雪甄在表演方法上持續大膽實驗,嘗試捕捉在當下的最為真實自然的表演,以哀而不傷的平實基調,譜寫出人、社會與歷史有機互動的生命篇章。

2019/12/10 | 許劍虹(Samuel Hui)

漢奸與抗日英雄誰來定?從李光耀等人的二戰事蹟省思兩岸的雙重標準

作者透過前中華民國飛行員何永道,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及前新加坡駐日大使黃望青的生命故事,理解他們在二戰時期的抉擇,如何影響了他們未來的命運?誰又背負了漢奸或抗日英雄的標籤?

2019/11/28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共產主義死灰復燃?從前馬共總書記陳平骨灰偷運返國爭議,看馬國難解的國族史觀糾葛

近日馬國的馬共前黨員,將在泰國病逝的前總書記陳平的骨灰,按照遺願帶回故鄉的山河,此舉引起馬國在野黨不滿,因建國時期許多軍警在與馬共的游擊戰下犧牲,他們抨擊此舉意圖讓共產主義死灰復燃

2019/11/22 | 杜晉軒

《菠蘿蜜》導演廖克發:我拍馬共題材不為獵奇,創作者要能問心無愧面對當事人

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認為,台灣不缺拍電影的機會,只是面對機會來臨時,我們能否堅守創作的初衷,面對投資人的參與,最終的劇本是還是當初想要拍的嗎?

2019/11/21 | 吳振南

《還有一些樹》:馬來西亞的種族衝突,為尋求真相而重構的「種族」敘事

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的新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不同於他前一部作品《不即不離》般從華人的族群角度來敘述故事,而是嘗試給予觀眾思索,「種族」一定是過去種族衝突與當下種族隔閡的解答嗎?

2019/11/01 | 南宮御貓

一位在華文學校參加讀書會的少年,後來成了讓英國頭痛的馬共領導人

在馬來亞,共產黨要吸納華人成為組織成員,其中以途徑就是透過華文學校的教師吸納值得培養的人才,而這些教師多為從大陸南來的文人。而後來成為馬共領導人的陳平,就在高中時期參加讀書會。

2019/06/13 | 鄺健銘

大馬華人博物館的觀察:展覽裡的「中國」、族群關係、英治記憶

華人博物館眼中的馬國族群政治:可以說,展覽幾乎沒有多提馬國建國獨立歷程之中的複雜族群政治。馬共在二戰間的作為如何令馬來人厭惡華人、1940年代末馬來亞平等看待各族的公民權方案如何胎死腹中﹑馬來人主導的國陣如何崛起﹑乃至1969年513何以爆發種族暴亂,展覽都沒有多提。

2019/04/26 | 精選書摘

評《白衣人:新加坡執政黨秘辛》:因著與共產黨的鬥爭,讓李光耀走向政治強人之路

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台灣讀者,在兩蔣多年的高壓統治之下,台灣社會其實對共產主義很陌生,也沒有和共產黨交手的實際經驗,李光耀和其行動黨,就是經歷過親共左派和馬共的競爭和洗禮,才變成政治強人和有效率的團隊。

2018/06/06 | 精選書摘

《不即不離》:從失責父親身上,追溯家族失憶的馬共歷史

導演質問:「為什麼他無法是一個正常點的父親?後來我想,會不會是他自己的父親的問題呢?」

2018/05/04 | 李國樑

他們到底是正是邪?從泰南兩村看馬共的興衰

從有到無,飛鴻漸杳,數年華已度過六十清秋。他們創造了新馬歷史上「馬共」這個詞彙,成為二十世紀信仰與激情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