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

敦馬哈迪·莫哈末醫生(馬來語:Tun Dr.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27 |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

安華訪中的重要意涵:扭轉過去親美印象,軟實力的文化教育也是重點

安華在過去與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過從甚密,以致於被貼上「親美」標籤。然隨著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日增,且安華受到越來越多華裔選民的支持,安華也希望藉由此次訪中改變一般民眾對其過去親美的印象。而除了政治、經濟、外交等硬實力層面的意涵之外,軟實力的文化教育也是重點之一

2022/12/22 |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林若雩教授:我如何從特派東南亞的記者,成為研究東南亞的學者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林若雩,曾於1990年至1996年,擔任《中國時報》的東南亞特派記者。90年代也是李登輝政府第一波南向政策時期,林若雩走遍了東南亞十國,曾專訪馬哈迪、李光耀、洪森、羅慕斯等重要東南亞領袖。這集《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專訪林若雩,了解她當年在海外當特派員的精彩故事。

TNL+ 2022/12/16 | 楊國鴻

蔡明亮電影《黑眼圈》:不只是描寫底層情慾,還有馬來西亞人烏托邦想像的集體失落

今年安華終於當上馬來西亞首相,而在24年前他與馬哈迪的決裂,竟意外啟發了蔡明亮的第一部馬來西亞電影《黑眼圈》。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馬哈迪與安華的政爭,一方面促成了以安華為首的「藍眼」人民公正黨,另一方面促成了《黑眼圈》的誕生,前者是馬來西亞進入千禧年前陣痛期的產物,而後者間接帶出了馬來西亞在千禧年後所陷入的長期集體失落。

TNL+ 2022/12/14 | 馮振豪

從馬版「三國演義」到「藍綠大和解」,解析牽動馬來西亞政治的第15屆大選

稍有瞭解馬來西亞政治的讀者肯定知道,馬來人和非馬來人/華人的對立佔據馬國大部分的歷史篇章。惟,第15屆大選的結果卻表明,一旦馬來人和非馬來人/華人對立上升到極點之後,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就是無人掌控絕對的政治優勢。

2022/12/10 |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

背叛與政變交織下的馬來西亞政治,常一個閃神就跟不上政局變幻的戲碼

新首相安華(Anwar)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原本被看好的馬哈迪(Mahathir)的接班人,最後被馬哈迪背叛,甚至還鋃鐺入獄,巫統的馬哈迪對獄中的安華依然一路打壓,但二十年後馬哈迪背叛巫統居然可以跟安華攜手合作拉下納吉所領導的國陣,完成馬來西亞首次的政黨輪替

2022/12/09 | 杜晉軒

任內三次訪問馬來西亞,江澤民時期實質提升馬中關係並拉攏海外華人

江澤民主政時期的馬中關係,得益於馬共的因素已不存在,兩國官方關係有許多實質性的進展,馬中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另一方面,得益於改革開放與中共當局為突破天安門事件後的經濟封鎖,馬國華人資本碰上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好時機」,進而促進了兩國的經貿關係,為兩國關係打下經濟基礎。

2022/12/08 | 精選書摘

王志剛《跨越》:參與台灣以「Chinese Taipei」加入APEC的關鍵時刻,與大陸官員言語交鋒

這本約25萬字的回憶錄,不只紀錄了王志剛個人生命發展歷程,更紀錄了與其同時代曾經共學、共事、同甘共苦的每一位長官、同僚、親友,因為他們的勤懇奮勉、勇於任事,一起創造出長達半世紀不斷躍昇成長的台灣經濟。

2022/11/29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馬來西亞大選:四年換三個首相,民心思變終結馬哈迪,改革派領袖安華終於登上大位

2018首次變天後,馬來西亞經歷一段動盪不安的政治危機,直到今年大選才重新選出新政府,使長期改革派領袖安華坐上首相大位。不過在種族、宗教、開明與保守勢力糾葛的馬來西亞,單一陣營常難以長期執政,總是必須在互相結盟妥協之下前進,也暗藏政府垮台的風險。

2022/11/26 | BBC News 中文

馬來西亞新首相安華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前方道路仍將充滿挑戰

在數天的僵局之後,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宣佈委任安華為首相,25年的漫長等待終於結束。但對安華來說,前方的道路仍將充滿挑戰,他必須組建一個可行的執政聯盟,而且在伊斯蘭主義崛起之際,他在推動馬來西亞變得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方面無疑將面臨困難。

2022/11/19 | ASEAN PLUS 南洋誌

【東南亞週報】印尼主辦G20落幕呼籲俄烏停戰|APEC峰會泰國登場|緬甸國慶軍政府釋放近6千囚犯

印尼也趁著峰會吸引外國投資,尤其是電動車電池生產、基礎建設、再生能源以及新首都努山達拉的建設。佐科威、拜登以及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於峰會上宣布,將持續深化「全球基礎建設與投資夥伴計畫」合作,並在印尼展開多個新計畫。

TNL+ 2022/11/14 | 馮振豪

馬哈迪和安華還能呼風喚雨?馬來西亞大選仍是老政客們的恩仇錄

馬哈迪在2018年5月9日的選舉中,領導希望聯盟實現馬來西亞建國以來的首次政權論題,但隨著2020年2月底發生喜來登政變後,馬哈迪和安華再次下野。儘管外媒仍關注馬哈迪與安華在今年大選的政治動向,但就這幾年的馬哈迪與安華的種種政治作為,其實從朝野政黨到市井小民,兩人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另一方面,隨著馬來西亞已實現18歲公民權投票,未來年輕選民對政黨生態的影響值得觀察。

TNL+ 2022/10/24 | 李政豪

歷經兩年多的政局動盪與疫情衝擊,為何馬來西亞「終於」要舉行大選了?

由於馬來西亞年底盛行東北季風,水患容易在11月到12月期間發生,因此朝野雙方均有人表示全國大選應在2023年舉行為佳。首相依斯邁沙比利之所以最終選擇在今年底解散國會,是因為來自其所屬政黨的壓力,其黨主席阿末扎希期望早日舉行大選,成功讓自己官拜首相來擺脫官司纏身的問題。

2022/10/24 | 精選書摘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住在馬來西亞已五百年的華人與印度人,如何才能算是「土著」?

所謂馬來主權的依據在於馬來人自認乃土地之子或土著,而馬來(西)亞就是他們世代相傳的領土、原地。然而我們審視歷史,有關領土和歸屬權之爭奪原本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千古難解之題。著名的馬來評論作者法力斯在其一篇文章中就叩問道:那些住在馬來西亞經已五百年的華人、印度人要如何才能算是土著?實際上,舉例而言,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華人就已被承認具有原住民地位了。

2022/10/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來西亞11月19日全國大選,97歲前首相馬哈迪再拚連任國會議員

馬來西亞選委會今日宣布,投票日在11月19日舉行,各政黨候選人提名日則落在11月5日。此前高齡97歲的馬哈迪已宣布會捍衛其國會議席投入選戰,至於是否有意再擔任首相,馬哈迪仍三緘其口。

2022/08/15 | 美國之音

東南亞8國各有盤算,喊了逾30年的泛亞鐵路網仍是空想

1995年,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在東協首腦會議上提議修建中國昆明經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到新加坡的國際鐵路,也就是泛亞鐵路東南亞段的路線,涉及中國、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8個國家,但至今只有中寮鐵路段完工。

2022/06/21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馬來西亞柔佛州要獨立?前首相馬哈迪稱更應索取新加坡與白礁島主權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在不點名批評柔佛州蘇丹依布拉欣,稱任何人想要帶領州屬「脫離馬來西亞」都屬於犯罪行為,但有一些「地位高於法律」的人士卻可豁免罪行。

2022/03/01 | 馮振豪

馬來西亞的「時代力量」?為何一個號稱代表年輕人的政黨卻不被看好

由馬來西亞最年輕國會議員賽沙迪創辦的統民黨,令人聯想到與台灣時代力量一樣,都是以年輕選民為目標的政黨,而且也有政治評論人指出,統民黨也會面臨時代力量走入「泡沫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