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屬茄科茄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和小麥。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26 | 讀者投書

從「土豆」到「巡飛彈」:中共用語的蓄意入侵,不能以「語言文化自然流變」一概而論

今天的中華民國國語面對的入侵狀況,乃是敵對政權為了共產主義的統一世界語言大夢,有意識有意圖地破壞原有文化、歷史脈絡,甚至曾經計畫要徹底消滅這個語言,現在從民間到政府都可見到為中共用語入侵辯護的意見,但面對這種政治行為,豈能以「語言文化的自然流變」一概而論?

2023/04/22 | 方格子vocus

清末中國也打過一場類似「土豆=馬鈴薯」的語言認知戰,結果尷尬又值得借鑑

筆者出身語文科系,相當清楚語言並非中性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制約著使用者。但縱然是從文化認同的角度看,要從語彙選擇過渡到政治認同與政治體制的改變,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轉換,那是極大的跨越。

2023/04/20 | 梁敏萱

【圖表】你吃的土豆是哪款?為什麼落花生又稱作土豆?

你是否會好奇,我們日常飲食常見的花生,為什麼稱作土豆?除了眾所皆知的黑金剛,台灣還有哪些花生品種?哪種營養價值最高?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2023/04/18 | 方格子vocus

康軒教材「土豆」之亂,顯示台灣對本土語言多元化的認知很狹隘

對中國用語的敵意,就會因為對所謂中國用語只能藉由武斷認定,而以一種去歷史化的方式,排斥所有你不了解的族群體驗,即便這種體驗,可能比個別批評者的年紀還久遠。以「土豆絲」一詞來說,網上簡單查詢眷村菜式,就會發現這種用語很常見。而我不是說康軒教材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在別處。

2022/12/24 | 黃照靜

丹麥「異教徒」式聖誕(下):平安夜下午三四點開喝,嘉士伯各種品牌啤酒來一輪,先微醺再上席

丹麥聖誕平安夜大餐中的各大要素裡,烤鴨、脆皮豬肉、甜馬鈴薯、酸甜紅捲心菜,頗有幾樣是最近兩三百年才興起的舶來品,是貴族時代結束後方登大雅之堂的的窮人食物。許多丹麥人以為自己恪守的「傳統」,其實是集歐洲各國農耕遊民篳路藍縷心血之大成。

2021/12/25 | TNL 編輯

加拿大乾旱與洪災夾擊影響薯條和芥末供應,日本麥當勞宣布未來一週「只賣小薯」

達爾豪希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農業糧食分析實驗室(Agri-Food Analytics Labs)每年都會發布與食品相關的前十大報導,加拿大西部的氣候災難今年名列第2,排在食品通貨膨脹後面。

2020/09/26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馬鈴薯發芽就不能吃,但有些食物發芽後反而更營養

大家都知道,馬鈴薯發了芽就不能吃,但是地瓜、花生、大蒜、洋蔥等食材,發了芽後,到底還能不能吃呢?我們特地邀請聯安診所營養師王貞云來解惑,教你這樣挑著吃,營養更加分。

2019/12/27 | 食力foodNEXT

切片、粉壓大不同:為什麼洋芋片會有各種形狀?

為什麼洋芋片會有不同的形狀?有每片外觀形狀不同的洋芋片,也有大小一致的洋芋片,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2019/10/11 | 韋恩的食.農.生活

最愛的「蔬菜」是馬鈴薯、玉米和毛豆?這樣的營養觀念哪裡有問題?

日本一項調查題目是日本人最愛吃的蔬菜,調查結果1到5名分別為番茄、洋蔥、玉米、馬鈴薯、毛豆,但這當中其實有3者於營養分類上不屬於蔬菜。

2019/06/24 | 精選書摘

《馴化》:馬鈴薯曾被稱為「長在土裡的腫塊」,還跟痲瘋病聯想在一起

歷史上的帝國興衰、戰役輸贏,馬鈴薯都參與其中,但它們也在改變。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早期有大範圍新的栽種品種誕生,馬鈴薯和其他馴化物種成為高度篩選、育種的對象。馬鈴薯曾經讓西班牙人採出波托西的白銀,也讓它成為受重視的珍寶。

2019/02/21 | 好食課

如何烹煮馬鈴薯,才能保留較多的鉀與抗性澱粉?

馬鈴薯因為質地鬆軟,料理變化性高,可以幫助咀嚼能力不佳的長輩更容易補充營養,是十分適合長輩的食材。

2019/02/20 | 好食課

如何烹煮馬鈴薯,才能保留較多的鉀與抗性澱粉?

馬鈴薯因為質地鬆軟,料理變化性高,可以幫助咀嚼能力不佳的長輩更容易補充營養,是十分適合長輩的食材。

2018/08/18 | 精選書摘

《大英帝國的經驗》:愛爾蘭大饑荒、博因河戰役與《亂世佳人》

馬鈴薯饑荒,大幅地改變了愛爾蘭的人口動態和移民觀。然而,為何愛爾蘭人必須非得依靠馬鈴薯維生不可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英格蘭對於愛爾蘭的統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便會鮮明地浮現出來。

2018/02/20 | 精選書摘

《貿易大歷史》: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貿易如何形塑世界?

今日的普遍看法認為:二十世紀末期的通訊、運輸革命,首次讓全球各國直接進行經濟競爭。然而,由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這實在不是新鮮事。

2017/12/16 | 鞭神老師

馬鈴薯料理兵法全攻略(下):男爵、皇后馬鈴薯該怎麼吃?還有日俄海戰英雄的馬鈴薯燉肉

馬鈴薯燉肉。一說是後來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大將,因為留學回日本後懷念英國燉牛肉的味道,於是創造出了這道料理。不過因為沒有紅葡萄酒和牛肉醬(demi-glace sauce)而以醬油與砂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