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體罰

體罰或身體處分,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來進行處罰的行為,不論時間長短,例如罰站、雙腳並攏站立、打屁股、打手心、打手背、抽小腿、青蛙跳、懲罰式仰臥起坐、蹲著、半蹲等,甚至也有增加受罰者的羞辱,脫掉褲子打屁股、在升旗時在司令台旁半蹲等、鞭打腳底、只穿內褲罰站。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3 | 讀者投書

孩子偷錢又說謊,直接賞耳光當心犯了家長管教的兩大盲點

家人都沒有回應,她看了看兒子問:「是不是你拿走的?」,兒子卻一口回應:「沒有」。但兒子卻不能合理解釋他身上為何多了一些糖果,因此媽媽強烈懷疑是兒子偷走了,媽媽認為:這次不僅偷錢,孩子還說了謊。所以心裡存在一個疑問:我是不是打得不夠重,所以孩子不怕?

2023/07/12 |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失控體罰為何發生?孩子不守規矩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失控暴力怎麼來?當事人生活壓力爆了,情緒失控被引發,剛好出現最後一根稻草,整個氣就往孩子身上去了。看似親職教養問題,但實則當事人自己的各種問題,如果不處理這一塊、重整生活形態,即使法律懲處,下次當事人還是會再爆。

2023/07/07 | 讀者投書

呼籲政府修正民法第1085條,廢除百年前的父母「懲戒權」過時法規

今年3月,法務部向社會公告《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新的條文內容是國家向父母重新宣示,教養須以正面管教取代懲戒,並以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為首要,將會是台灣推進兒童人權的重要變革,然而公告至今,此修法草案尚未正式經行政院公告,仍處於曖昧不明的階段。

2023/07/06 | 陳志恆

體罰的本質就是暴力,你不會對成人做的事,就不該對一個孩子做

犯錯的孩子都不需要付出代價嗎?不是的。不懲罰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為其犯錯負責,而是需要去承擔犯錯後的自然後果。像是,捉弄同學會招致同學討厭,如果想不被討厭,就得透過道歉去彌補,這就是捉弄同學這個犯錯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依然可以透過自然後果去學習與反省。

2023/07/04 | 精選轉載

童年創傷:過度體罰只會令大腦「斷開魂結」,別期待孩子能從中獲得教訓

當你的體罰嚴重到某個程度時,大腦通往情緒調控、抽象思考、執行功能與邏輯推理、時間感、動作規劃的神經路線就會被斷開。這是一種在被凌虐之下,不得不為之的大腦保護機制。而你期待孩子能夠從體罰中得到的教訓與學習,但被過度體罰孩子的大腦在那個當下,是不大可能做到這件事情的。

2023/07/03 | 李秉芳

體罰小孩遭通報「不當管教」,家長辯誤會:怎樣算家暴?

這位父親也在發表最新聲明表示,將處罰影片放上網路是要給身邊好友知道有這件事,被放上網路傳播是意料之外的事,讓大家誤會狂抽女童是家暴,也收到了不少的善意提醒,謝謝關心的群眾。不過新北市家防中心認定是不當管教,要求父親必須上親子教育課。

2023/07/02 | 精選轉載

請別為體罰兒童的家長加油,這樣讓實際的受害者情何以堪

不管家長有多精神耗弱、或是覺得有多難以管教,你的困難跟挫折都不應該用肉體創傷的方式轉嫁到兒童身上,也絕對不能用打小孩的方式來向自己或大眾證明自己真的有在努力教。

2023/06/01 | 李芯

「千禧父母」教養觀:重視教育選擇權、過半不曾體罰,期待更平等尊重的親子關係

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的千禧世代父母不會遵循他們的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中研院也有研究指出,現在的父母希望能跟小孩溝通討論、一起解決問題,採用寬容培養的方式,「讓小孩儘量符合我做的人生規劃,又讓小孩感覺『一切都是我(小孩)』的決定」,

2023/04/19 | 人本教育札記

父母打架、體罰,容易形成下一代從負面童年經驗到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

「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發現,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有顯著的正相關:經歷過負面童年經驗的父母親,長大之後有較高的機會採取嚴厲的管教方式。由於這些嚴厲的管教方式常常成為下一代的負面童年經驗,因而容易形成一個從負面童年經驗到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

2023/03/28 | 賴詩涵

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民團:家長也不想打小孩,重點是加強「親職教育」配套措施

法務部公告《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欲刪除原先法條內的「懲戒」字眼,引起家長議論,兒福團體點出家長的憂心不在「想要懲戒」,而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建議政府應該在修法後完善親職教育的配套措施,讓「家庭教育中心」發揮應有功能,才能徹底協助父母的育兒過程。

2023/03/22 | 李秉芳

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要怎麼教小孩?法務部:不是不能管,但不得使用「身心暴力」

在司法實務上,當父母管教孩子過當進入訴訟時,有時候就會以此為由強調自己有權「懲戒」孩子,雖然法官不一定會採信,不過有的父母還是會以此論據;事實上懲戒權,並不包含以身心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

2022/09/23 | 李芯

淵明國中限制學生髮型、內衣顏色還涉體罰,監察院糾正雲林縣府教育處

淵明國中部分教師有打手心、做拱橋、起立蹲下、連續青蛙跳或罰跑操場等,國教署認為,基於處罰目的的違法處罰行為,實施手段與教育目的之間不符比例原則,涉及不當管教。

2022/08/08 | 人本教育札記

為什麼父母害怕「家內零體罰」?打小孩的原因很多元,但理由其實只有一個

大多人從小到大都有被家長打過的經驗,甚至有些人是被「吊起來打」、「用水管抽」等看似誇張的挨揍經驗。也因此,這樣的成長經歷也就順理成章的,被複製到自己未來的教育模式上,認為小孩不打不行、會被爬到頭上等等。但換個角度想,為何學校就能做到零體罰(至少法規明訂),家庭教育環境就不能捨棄呢?

2022/08/05 | 人本教育札記

為防止兒童遭體罰或虐待,日本設立「兒童相談所」與「兒童監察員」起到甚麼作用?

台灣自2006年禁止體罰已超過15個年頭,但體罰、虐待等新聞還是時有所聞。教育部統計2000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有900個教師因體罰受懲戒,但只有8人丟掉頭路,對於兒童校園體罰與家庭中的暴力對待,日本又如何因應呢?

2022/03/30 | 精選書摘

《最好的教養,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孩子害怕大野狼、怪物、昆蟲和其他恐懼症,該怎麼辦?

作者伊莎貝爾.費歐沙以40年諮商經驗,透過易於理解、啟發人心的話語和豐富例子,為父母指引出高效的親子溝通方向。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負面情緒,也從來不是只有一種解決方法。我們唯有學會聽懂孩子的心,接受他、陪伴他,將能把任何一場情緒風暴轉化成親子關係修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