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法語:Études Supérieures;德語:Höhere Bildung;英語:Higher Education;西班牙語:Educación Superior),又稱專上教育(英語:Post-secondary Education)是一個教育層級的概念,廣義上是指一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19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畢業茫然、開學無助,高教窄門前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去哪了?

高教對於身心障礙特教生而言,是一道難以跨過的坎。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職特教生有2.4萬餘人,但到了大專院校,人數僅剩1.5萬人。這些減少的人去哪了?他們在升學與求學的過程中,又是遇到怎麼樣的障礙與困難?

TNL+ 2022/12/19 | 平雨晨

性別研究系所的存在,能挑戰既有以「男性主流」知識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這為何重要?

倘若高等教育不持續培養性別研究相關的人才,除了失去具性別專業人才在學術場域或實務機構發揮,剝奪相關人才對社會貢獻機會,也容易使高等教育知識與環境制度停滯不前,無法回應當代現象與性別問題,學理和社會關係則難以與時俱進。

2022/1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大退休教授憂人才素質低落:很久沒遇到學生寫申論題多要答案紙

薛承泰表示,他認為台大的好學生沒有減少,但不好的學生卻在增加,當不好的學生成為多數,整個教學氣氛勢必受到影響。

TNL+ 2022/09/24 | 傅紀鋼

高虹安縱然有滿滿的學歷歧視,但許多「學歷無用論」的發文背後,卻透出更深的優越感

20日高虹安的一席記者會,不但沒有平息外界對她的抄襲質疑,反倒是燒出更大的歧視風波。不但導致後續中華大學的演講取消,也讓她深陷「戰學歷」的論戰之中。

2022/08/31 | 李芯

為境外生權益把關,立委、學者召開公聽會討論「學工產業鍊」仲介與「強迫勞動」定義

范雲呼籲有關單位應檢討現行規範,教育部的跨部會小組要加強預防境外生受誤導或誘騙來台的前期合作,來台後則要共同維護境外生權益,在監督查核階段必須做到跨部會即時配合。

TNL+ 2022/08/27 | TNL國際編譯

拜登宣布減免百萬人學貸1萬美元,歐巴馬時代財政官員批「加劇通膨、提油救火」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宣布,將為人民減免1萬美元的聯邦學貸以減輕國人債務負擔。此舉引發經濟學者與反對派的質疑,認為學貸減免將加劇通貨膨脹;而學貸權益相關單位也表示此政策的幫助對弱勢者的助益不大。

2022/08/20 | 黃皓筠

【圖輯】塔利班奪權後,「地下學校」成為阿富汗女孩延續學業的生命線

被塔利班再次掌控的阿富汗,女性教育持續受限。對此,許多人開始成立地下學校,讓塔利班不再阻礙年輕女性的發展。身為教師的納茲漢德決心,不只傳授學校課程,更教導女孩如何為自己的權利奮鬥與堅持,期望女性能夠過寫作、提高聲量,來對抗塔利班。

2022/08/17 | 簡志峰(峰哥)

大學分發缺額破萬,此時正是降低師生比、重視技職、推動教研彈性的好時機

其實趁機降低師生比、提升教育品質、補助私校學生、公眾力量監督私校、重視技職能力,並且讓頂尖大學負責高端研究、一般大學負責教學與文化推廣、科技大學負責實作技術,甚至鼓勵新創學校(如來自美國矽谷密涅瓦大學),其實危機是可以視為轉機的。

2022/08/11 | BBC News 中文

大學學費難負擔,港生持BNO赴英應享本地生待遇?

月前,英國多名國會上議院議員、跨黨派下議院議員、學者和公民團體成員聯署去信,促請政府讓BNO港人享有與本地生同等學費待遇。但政府至今未見有實際回應,而聯署倡議也受到部分港人和華人社群的異議。

2022/07/19 | Abby Huang

擁有拉丁美洲最好的大學、最適合留學的城市,為什麼阿根廷大學畢業率奇低?

阿根廷的大學完成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根據一份2003-2016年的報告,阿根廷每100名學生中,只有30人能按時畢業。公立大學更難,74%的學生未能在6年內畢業,是拉丁美洲畢業率最低的國家。

2022/06/11 | TNL 編輯

英國會跨黨派議員擬修法授權政府關閉孔子學院,中國研究小組:英國依賴孔子學院的程度令人憂心

中國研究小組報告指出,英國政府幾乎所有投入於華語文學習的資源都由設立於各校的孔子學院受惠,2015至2024年的已知預算金額總計至少近2800萬英鎊。與美國、荷蘭等對孔子學院採取較強硬政策的盟友相較,英國長期以來對孔子學院的依賴程度令人憂心。

2022/05/26 | 讀者投書

私校大學生花更多拿更少,「高教私有化」本質就是分配不正義

台灣高教資源少,公私立學校分配不均已是常態,就讀私立大學的學生不但學費高、資源少、師生比高,校長更是將學校當作企業在經營,目的在於能賺到錢對董事會交代,因此學生在私校中感受到的相對剝奪感就更為嚴重。

2022/03/13 | 巷仔口社會學

讀大學不再為了學科學習?新世代街舞族群決定進入大學的動機是甚麼?

進入大學、參與街舞社團、累積經驗,是新世代街舞族群的特定手段,因為在擁有學生身份的條件下最有利於其生涯發展。對此,大學生身份是對此族群最有利的保護傘,因而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若仍有未能達到自身設立的理想,延畢也成爲合適的選擇。

2022/01/07 | 《思想坦克》

稀釋的人力資本:三個制度原因,導致台灣的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質」

綜合大量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平均的生均經費卻又偏低這兩個現象,可以說台灣的高等教育特色就是重量不重質。之所以會有這個特色,主要有三個制度原因,分別是:以私立學校為主的高教擴張、學費控管,還有鼓勵入學的補助政策。

2021/11/28 | 芭樂人類學

Netflix影集《叫她系主任》:情境劇的社會結構觀點與高等教育人類學觀察

對學院研究者出身的高等教育(或者大學校園)環境進行人類學研究,似乎非常缺乏人類學意義?但實則不然。人類學在脫離了殖民主義過度浪漫化的文化相對性角色之後,對於研究者自我出身的社會情境也有許多研究與反思。而高等教育環境也在其中之列。

2021/11/22 | nippon.com 繁體字

日本「知識大廈」傾覆:博士沒出路淪「高學歷窮忙族」,多所大學兼職外聘講師仍困苦

獲得了博士學位卻也只能從事定期工作的「博士後」中,很多人是做「職業外聘講師」。與全職正式教師相比,外聘講師的待遇差距很大,就算同時在幾所大學兼職任教,生活依然困苦。本文將從外聘講師的窘境入手,探討日本大學的結構性問題。

2021/10/05 | 精選書摘

《疫後大未來》:如果「迪士尼樂園」採用種姓制度你覺得無所謂,那換成「大學」呢?

暢銷作家蓋洛威為疫後世界勾勒出輪廓。他指出部分強大的科技公司獨占寡頭,隨著破壞性創新而蓬勃發展;大學高等教育在人們無法並肩群聚的時刻,發現他們既有的價值主張越來越難以為繼。另外,疫情也突顯出政府和社會的深層問題。與其說冠狀病毒是改變現狀的觸媒,不如說它是加速趨勢發展的催化劑。

2021/09/13 | 精選書摘

戴伯芬《學術這條路》:西進中國,回流台灣,台籍教師為何成為兩岸之間的「學術移工」?

本書是《高教崩壞》的續作,繼解析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與改革方向後,本作將視角從高教結構拉回到個人生命經驗,呈現大專院校離職教師在學院內的壓迫、如履薄冰,決定是否離開學院時的權衡、臨門一腳,以及在學院外再就業與創業時如何轉換他們的知識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