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
【影評】《塔爾》:在指揮家的前面是什麼,與《抓狂美術館》互為孿生的關係
《塔爾》「高貴」主角的沒落,相較於《抓狂美術館》意圖明顯的嘲諷感,《塔爾》則是優雅的點到為止,甚至曖昧不明。這是編劇與影像上交織出俐落與優雅的迷人之處,成為某種「被抽象化的政治性」,意味著電影調性依循著古典音樂的氣質,那是一種超脫於不同政治團體(甚至國族)之間共同語言,卻又隱約進行不同的政治性角力。
2023/03/14 |
奧斯卡收視率連兩年正成長,《媽的多重宇宙》、《阿凡達:水之道》、《捍衛戰士:獨行俠》等熱門片成功吸回觀眾?
今年奧斯卡在《媽的多重宇宙》榮獲7項大獎的領銜之下,熱鬧落幕。然而,典禮結束之後,對於主辦單位以及轉播單位而言,就是驗收觀看數字的時候。而事實上,奧斯卡在2021年迎來歷史新低的觀看數字1050萬,但在之後,連續兩年呈現正成長,去年為1540萬,今年則是1870萬。而細數奧斯卡的收視狀況,從《鐵達尼號》的高峰、2021年的低谷以及今年的成長,中間歷經了什麼樣的過程?
TNL+ 2023/03/14 |
【影評】《塔爾》:觀看凱特布蘭琪的「陽剛氣質」的方式,決定台上的人是誰
《塔爾》有意識地以「男人婆」(tomboy)形象包裝角色,作為某種前台「保護」。對一派女性主義者來說,他們拒斥該概念擁抱的陽剛氣質;而對另一群人來說,這個中性的概念正是模糊性別疆界的靈動存在。
TNL+ 2023/03/12 |
2023奧斯卡現象(二):檢視近年數據與結果,美國影藝學院真能擺脫「老白男」的標籤嗎?
今年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際,社群上又掀起#OscarSoWhite的討論,在導演項目上不見女性入圍,但女性導演卻有數位實力候選人,至於男主角入圍者則清一色白人無少數族裔,最佳影片更是傳統強勢「老白男」的回歸。近年來雖然整個好萊塢都在向大眾行銷自己是具有前瞻性、文化自由和包容性的文化圈,但深入數據調查顯示,好萊塢依舊把持在白人與男性手中。
TNL+ 2023/03/09 |
2023奧斯卡賽前預測:我在好萊塢前線第一手觀察,今年獎季吹著難捉摸的風
雖然標題寫著「預測」,但本屆奧斯卡獎季被不少媒體稱為近年最難以捉摸的獎季,原因是以往被視為能窺視影藝學會成員投票取向的各個獎項,多個項目今年都開出完全不同的獲獎者。當然,對於影迷來說,這才是獎季真正樂趣所在,本文將細數本屆奧斯卡項目的入圍者分析,並且給出我只有約莫70%把握的預測,因為今年實在是太難預測了。
TNL+ 2023/03/08 |
【影評】《法貝爾曼》:史蒂芬史匹柏就像父親,是成功的民主黨美國英雄,而無法真正弒父
有人說:「一個導演一輩子都在拍同一部電影。」史蒂芬史匹柏恐怕是「一輩子都在逃避這部《法貝爾曼》。」即便如此,這部片還是下手輕了。筆者認為這源自於他對美國社會,乃至於世界的「妄自菲薄」,越是自大,越是自卑。如果《法貝爾曼》無法和解的心結,源自於父親的不解人情、母親的恣意,戀母情結深重的史匹柏仍舊是偏袒母親,只是這次對父親的形象也下手輕了。
2023/03/03 |
談《日麗》「同志片」爭議:華麗辭藻堆出來的駢文就能稱作影評嗎?
我向來以寫作能引起爭議或共鳴為動力。前陣子我寫了關於《日麗》的影評,確實有點挑釁。「同志片」三字在標題,我們都知道可能引起爭議。而作為一個男同志,從小到大聽人罵「偏差」的次數,大概跟被早餐店老闆娘叫「帥哥」無異。面對這個雞爪也能捧成雞腿,每部電影都值四到五顆星,無差評的藝文評論環境,想到就又好笑又好氣。明明這圈子產值那麼低,結果大家還要互相排擠。更慘的是整個圈子多數人寫不出新意,品質良莠不齊也沒人在乎沒人理。
2023/02/28 |
【影評】《日麗》:童年既是養分亦為毒藥,端看我們如何咀嚼其中的苦澀與甜蜜
《日麗》的美,來自於遺憾,也來自於它的平鋪直述,我們終究無法回到過去,因此格外需要一趟精神上的逆行之旅,藉此記得斑駁的疼痛,還有每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冬夜,然後重新懂得暖晨的珍貴,還有它何以讓人眷戀,甚或是剎那何以成就永恆。
2023/02/27 |
【影評】《日麗》:追趕上父親的歲數,終於理解到父親當時的憂鬱
《日麗》以回憶形式帶出一些埋藏於過去的線索與感受,故事描述現年31歲的女兒蘇菲透過DV錄像,憶起當年與父親卡倫到土耳其旅遊,慶祝父親31歲生日的記憶片段。然而,這段充滿陽光的記憶,卻呈現出當時年幼的蘇菲沒有察覺的陰鬱。
2023/02/23 |
面對權勢性騷擾與好萊塢的背叛,布蘭登費雪沈浮20年,終於憑藉《我的鯨魚老爸》翻身
布蘭登費雪曾把自己比擬成諷刺寓言名著《動物農莊》的馬,不停努力工作為人服務,從不問問題,也不製造麻煩,更不管自己受傷與否,直到有天自己要被殺死,甚至碰上權勢性騷擾。你很難想像這竟然會是一個經典鉅片男主角的真實遭遇。這篇文不談電影,我想聊的是費雪在黑暗裡漫步的事,以及他經驗的「背叛」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