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

AlphaGo(「Go」為日文「碁」字發音轉寫,是圍棋的西方名稱),直譯為阿爾法圍棋,亦被音譯為阿爾法狗、阿法狗、阿發狗等,是於2014年開始由英國倫敦Google 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慧圍棋軟體,以及對應的電影紀錄片《AlphaGo世紀對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08/22 | 精選書摘

《家人使用說明書》:我深深體會到「感受力即一切」,我們甚至可以用這句話來總結人生

在跟家人翻桌暴怒、劃清界線之前,本書以腦科學的視角,解說常見的親子、夫妻、手足關係,以及離婚、婆媳、娘家等問題,解析後疫情時代的新家庭壓力,提供你「正確使用」家人的四個法則。

2021/02/04 | 物理雙月刊PSROC

算出流感疫情、預測未來的熱門材料──你看見AI的「商用潛力」了嗎?

這一波人工智慧的浪潮,早已經逐漸湧現。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還包含2004~2008年流感期間,相對於美國疾管局的事後統計,Google利用其用戶搜尋引擎的關鍵字,即時準確預測的能力。

2020/12/08 | 明日科學編輯群

DeepMind團隊AI新突破!解決了長期困擾生物學界的「蛋白質折疊」問題

蛋白質結構預測這問題,在生物學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好幾十年,甚至認為幾乎不可能解決,如今卻被人工智慧解開了。

2019/09/08 | 精選書摘

《AI世代生存哲學大思考》:人類自發性地想要辨認對象是什麼,但深度學習不會

AI很像在模仿人類大腦,但有一點必須注意,深度學習等電腦技法所建立的人工神經元活動,和真實生物體的大腦相比,其實有相當程度的簡略,頂多只是辨別對象的結果和人類的認知相同而已。

2018/10/23 | 精選書摘

《棋士與AI》:人類棋士和AlphaGo究竟哪裡不同?故事性正是圍棋的醍醐味

人類棋士其實主要是依據「故事性」,也就是以棋局致此的發展(故事),來對局面做出判斷。但AI的判斷如同絕對音感,和過往的故事沒有關聯,能對當下的局勢本身做出正確判斷。

2018/07/27 | 《科學月刊》

命名要「性感」,可謂人工智慧「名稱政治學」的重要撇步

將新學科命名「人工智慧」是非常成功的策略,甚至可能有點過於成功,導致對於人工智慧產出的期望過高。當大量金錢投進研發,而成效往往達不到原先宣傳的願景時,熱潮就不可避免會衰減。人工智慧的發展有過幾回戲劇性的起伏,還歷經兩次所謂的「人工智慧的冬天」。

2018/07/10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想讓電腦自動畫出「讓人想戀愛」的二次元頭像?先運算個五萬回合

若將深度學習比喻為手拉坏,陶土就是資料,陶碗成品是電腦自動找出來的函數(function),而目前有的「拉坯機」為TensorFlow、PyTorch、Microsoft CNTK、Keras等程式庫......核心處理器GPU就像拉坯機的電源,若是GPU強大又穩定,深度學習的運算速度會更快。但最重要的是,身為手拉坏師傅的你,要如何教導電腦這位學徒。

2018/03/20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從圖靈機到人工智能:令電腦強大的數學

圖靈澄清了「什麼是數學的機械化」這件事情。一般從小到大學過的函數,只要在整數值上,圖靈機都可以計算。

2018/02/21 | 周雪君

人工智能「未來報告」-AI暗殺計劃、聯天機器人黑客、偽造影片

把無人機改造成殺人武器、偽造影片以操控輿論、自動攻擊其他電腦系統⋯⋯在在都是犯罪分子、流氓國家夢寐以求的技術,現在大概都已好好掌握了。

2018/02/14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全球化時代愈來愈醒目的「數位人文學」:爭議、現況與未來

整體而言,就台灣人文學科目前資源的建置而言,並不利於數位人文的發展。但做為一種非常有潛力的研究方法,以及與國際學界進行交流的重要管道,筆者還是期待有個別的學者能夠投入,並慢慢累積以改變現況。

2017/12/07 | Kayue

AlphaGo再進化,AlphaZero輕取國際象棋冠軍程式

從戰勝人類世界冠軍的AlphaGo,到無須人類知識自學下棋的AlphaGo Zero,現在DeepMind團隊已發展出可應用到國際象棋及日本將棋的AlphaZero,更擊敗了這兩領域的冠軍程式。

2017/12/05 | 王偉雄

世界會因科技發展變得更好嗎?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如果問的是人類的知識、科技、和物質生活水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問的是價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2017/12/04 | 王偉雄

世界會因科技發展變得更好嗎?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如果問的是人類的知識、科技、和物質生活水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問的是價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2017/11/29 | Roxas 楊大輝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下):大數據允許我們在思維方式上「抄捷徑」

人類是具有反脆弱性的,機器智慧會超越人類,但這不代表人類不會找到對策。只是,視個體的認知不同,所需的時間不同罷了。

2017/10/28 | Kayue

Facebook AI研究總監︰現在擔心出現「天網」太過早

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總監楊立昆認為,媒體上常見的AI威脅論言過其實,短期至中期內不可能出現像電影《未來戰士》般的情形。

2017/10/25 | 新公民議會

人工智能可取代人類社會嗎?

人工智慧的發展儘管尚無威脅,但他已經逐漸的在了解我們每一個人,並且有許多科學家正在嘗試如何擴大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貢獻,這些嘗試是偉大的,但也是危險的。

2017/10/25 | 新公民議會

人工智慧將可能取代人類社會嗎?

人工智慧的發展儘管尚無威脅,但他已經逐漸的在了解我們每一個人,並且有許多科學家正在嘗試如何擴大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貢獻,這些嘗試是偉大的,但也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