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2/13 | BBC News 中文

英國奴隸主後裔主動彌補先輩留下的歷史傷痕:「人無法修復過去,但可以承認痛苦」

特雷維麗安女士說:「對我來說,將近200年後捐贈10萬英鎊……也許這似乎真的很不夠。但我希望我們樹立一個榜樣,為我們祖先的所作所為做出道歉。」格林納達國家賠償委員會稱這一姿態值得稱讚。

2022/02/25 | TNL 編輯

經驗不足、訓練不當、被群眾圍觀分心都不是理由,美國佛洛伊德案三名前任警官被定罪

三名美國明尼亞波里斯城前任警官,湯瑪斯.雷恩(Thomas Lane)、 J.亞歷山大.金(J. Alexander Kueng)、圖.陶(Tou Thao),於昨(24)日審判中,因剝奪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公民權(civil rights),而被陪審團判定有罪,不過刑期尚未決定。

2021/12/21 | Closer to Europe(徐曉強)

源自美國黑人民權的單字「Wokisme」,在法國政壇掀起「政治正確獨裁」大辯論

「woke」這個字來自美國,指的是對社會歧視現象有所知覺,其意涵在過去兩個世紀以來隨著各式社會運動而不斷擴充,但也同時招致批評。近期則因它和法國共和精神相抵觸而引起法國政壇討論、右派撻伐。

2021/11/21 | TNL 編輯

美國白人少年「黑命關天」期間槍殺2人獲判無罪,各大城市出現抗議、拜登發聲明籲冷靜

《紐約時報》指出,對很多人而言,判決帶來一種殘酷的失望,讓人覺得這再次證明法院給白人為所欲為的通行證,也凸顯當被告拿自衛的理由辯解時,美國檢方的犯罪舉證難度尤其大。

2021/08/24 | TNL 編輯

波特蘭成政治極端份子衝突熱點:極右翼舉辦「愛之夏」紀念活動,卻選擇了暴力而不是愛

波特蘭是政治極端份子的衝突熱點,極右派與反法西斯人士接連爆發衝突事件。22日,在一場名為「愛之夏」的活動中,政治極端份子再次選擇了暴力、而不是愛。

2021/07/01 | 方格子vocus

從BLM到「疫苗巨嬰」,情緒讓人看不清誰在對你「認知作戰」

討論都能對事不對人,才能把做錯的事訂正,而不是叫討厭的人去死。如果可以,每次接收「會讓我們生氣」、「能讓我們恐懼」,甚至「覺得吐一口惡氣」的資訊的時候,多花一秒想一下:他們是不是就是想要我這樣覺得?

2021/04/10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媒體處理自由派與保守派抗爭時,是否存在雙重標準?

研究者分析了1500份與抗爭相關的的新聞報導,發現若是報導保守派抗議的新聞,幾乎不太會被定義為「暴動」,新聞報導的焦點也多會集中抗議者財務損失以及與警察的對抗之上,然而像「BLM」這類的抗議活動,則較容易被定義為暴動。

2020/12/28 | 李秉芳

前所未有的2020年,世界發生了什麼大事?

因疫情影響,各國管制出入境、實施封城、宵禁、在家遠距工作、學生不到學校上課、餐廳酒吧都不能營業等;許多國際大型活動因此取消,包括奧運史上首次延期。

2020/12/05 | 希平方-攻其不背

2020年度關鍵字:自主隔離、無薪假、吃播⋯⋯這些英文怎麼說?

今年有許多公司受到疫情影響而陷入財政困窘,員工也因此領不到薪水。furlough這個字可以當動詞或名詞來使用,意思是「(使放)無薪假」。

2020/09/23 | TNL 編輯

《時代》2020年百大影響力人物:蔡英文二度上榜,祁家威、羅冠聰、李文亮也入列

由於今年由於疫情席捲全球,榜上多了不少醫學界人士,美國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和中國傳染病學專家鍾南山等人都入列。

2020/09/20 | 芭樂人類學

不是歧視那麼簡單:「黑臉表演」的複雜內涵與全球化

我只能說,借用人類學家Anna Tsing的隱喻,文化會移動,移動必定有「摩擦」,「摩擦」會產生衝突,但沒有「摩擦」就不可能有交流、創新,也不會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2020/08/28 | TNL 編輯

NBA罷賽抗議威州警方槍傷非裔男:喬丹出面協調才復賽,川普女婿酸休息一晚又有錢賺

NBA球隊為抗議威斯康辛州發生的非裔遭警方槍傷案,周三(24日)進行罷賽,不過在「籃球之神」出面協調下,隔天已同意復賽。川普陣營對此大為嘲諷,指出NBA對於人權有雙標態度。

2020/08/25 | TNL 編輯

非裔男子遭警方從背後連開7槍、小孩在車上目睹經過,美國威州再掀種族抗爭

美國威斯康辛州一名男子23日下午遭警察從背後連開7槍,男子當時並未持有武器或攻擊警方,而他的3個年幼小孩在車上目睹經過。事件再次引發種族抗爭,威斯康辛州已出動國民警衛隊。

2020/07/15 | 讀者投書

「演算法」是種族歧視的救贖還是共謀?「吉姆克勞效應」又是什麼?

「後種族主義」認為嚴重的種族歧視幾乎不復存在,世界也走向公平與正義,數位時代下大數據分析與演算法的客觀性,也為這種論述注入活水,許多人認為只要按一下電腦上的按鍵,經過理性客觀的計算,便可根除結構性種族不平等,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2020/07/10 | OCF Lab

【數位公民週報】「美國警察暴力地圖」揭示執法機關重大缺陷

從社交網站中500個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到警察暴力的問題全美皆有,而警察所使用的暴力類型也五花八門,如開車衝撞抗議民眾、或向民眾扔擲大型家具等,顯示出整個國家執法機構的系統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