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CBAM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英語: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是歐洲聯盟導入的碳強度產品(如水泥和一些電力)的環保關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07 | Abby Huang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已試行:我國179項產品受影響,官員籲業者盡快收集碳排資料

我國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表示,的確有跟歐盟抱怨,我國主要是中小企業,但CBAM申報機制很瑣碎、要求的資料很細,連做螺絲的業者需要申報的資料除了生產螺絲的碳排放,還要跟上游廠商取得原物料的碳含量。

2023/09/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環境部長薛富盛:碳費費率擬考量CPI避免「綠色通膨」,談四接環評爭議「尊重意見但不應杯葛」

環保署(現已改制環境部)環評審議運行多年,從台塑六輕四期擴廠環差案、深澳電廠更新改建環差案、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差案(三接),到基隆協和電廠改建及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四接)等爭議案件,環評會議常成為各方角力場域,不時遭杯葛而流會或中斷。薛富盛8月22日接掌首任環境部長,將面臨如四接等的爭議案件,如何在不同意見中確保環評會議順利進行?

2023/09/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洲安全論壇:如何型塑一個多邊的世界,擺脫美中對立結構?學者指出歐盟難主導

台灣面臨國際體系愈來愈分立,價值觀雖靠向美國,但地理上緊鄰中國,該如何自處?艾希布魯克指出,台灣在險惡的地緣政治情勢中也取得好處,包括美國的支持日益明顯,歐洲也更看重台灣,加上經濟重要性,在國際上可將台灣議題更大範圍的「安全化」(securitization)。她建議台灣關心所有面向的安全議題、接觸多邊機構的行為者,而台灣與美國的成熟關係將會對此帶來幫助。

2023/04/21 | 莊貿捷

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市場追買碳權相關概念股

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國發基金將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由於台灣擁有,包含台積電等在內的眾多製造業,意味未來這些高碳排產業乃至於市場頭投資人,將圍繞著「碳權議題」打轉。

2023/02/20 | 莊貿捷

淨零碳排趨勢下,鋼鐵、水泥和石油等傳產大廠迎來轉型新契機,有機會「贏者全拿」

日前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旗下的波克夏 (Berkshire Hathaway) 基金會,買進西方石油 (Occidental Petroleum)多達50%的股權數,引起市場譁然。未來傳統產業積極轉型下,將迎來「量價齊揚」的多頭市場。

2023/01/17 | 莊貿捷

歐盟碳關稅即將上路,工總示警恐衝擊台灣螺絲王國地位,影響超過1800家工廠、3.9萬從業人員

許多人並不知道,台灣多年來憑藉著冷鍛、熱處理製造技術及成熟管理應變能力,才逐漸吸引歐美汽車廠的訂單,成就螺絲王國的美名,如今受到碳關稅衝擊,可能將動搖產業優勢。

2022/12/14 | 莊貿捷

歐盟2023年10月對鋼鐵、水泥等5類產品開徵碳關稅,影響台灣212項產品、出口總額245億元

碳關稅要來了!歐盟(EU)協商後於13日達成階段性協議,未來將針對進口鋼鐵與水泥等產品徵收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預計影響台灣212項產品,貿易總額突破新台幣245億元。

2022/11/10 | 莊貿捷

歐盟碳關稅上路在即,業界共組「ESG黃金生態圈」,協助台灣中小企業一站式轉型

碳關稅上路在即,中小企業陷入焦慮,而台灣將在明(2023)年開始試行,環保署訂出碳費金額於同年徵收,業界興起一站式協助中小企業轉型的服務,搶佔碳轉型商機。

2022/09/21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數位轉型】CBAM將上路,裴有恆籲:台灣企業再不做綠色轉型,可能會被碳稅壓垮!

面對企業迫在眉睫的需求與焦慮,專擅 AIoT 數位轉型的「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理事長裴有恆認為,碳關稅一旦開徵,不符規格的企業可能因不敷成本退出競爭,也可能遭供應鏈捨棄。特別呼籲不在「以大帶小」行業的中小企業即刻行動,繼續觀望恐不樂觀。

2021/10/08 | 讀者投書

歐盟發布「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法案」,台灣企業除了「買綠電」還能如何超前部署?

2050年全球的減碳目標是Net Zero(淨零),即使企業的出口項目不在CBAM的管制範圍中,或是企業本身為服務業,仍然不能事不關己,如何應對CBAM?需要購買綠電嗎?購買綠電憑證可以抵換嗎?這些問題都是近期許多企業經常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