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雷射唱片(英語:Compact Disc,縮寫:CD;又稱激光唱片)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訊。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10/28 | 精選書摘

都築響一《日常東京》:此生最大的興趣是蒐集──DJ與音樂評論家的住家

這位音樂評論家的住家兼工作室,是租金低廉的獨棟老房子。一天一天增加的唱片及CD已經多到無法整理了,工作室的地板更是因為重壓而傾斜下陷到相當危險的程度。

2020/04/28 | TNL特稿

串流音樂體會不到的樂趣:過去半年值得「入手」的10+1張華語實體專輯

音樂串流平台的發達不只造成實體唱片市場萎縮,聽眾各自喜好的音樂分眾也愈來愈明顯。這樣的大環境催生出實體專輯的收藏化,專輯變得不好賣了,製作的數量要是拿捏不好就虧本,所以現在實體唱片才會愈來愈多採限量發行。本文推薦過去半年10大值得收藏的實體專輯,希冀拋磚引玉,讓各位讀者也能重拾實體專輯的樂趣。

2019/02/22 | 精選書摘

陳繁齊《風箏落不下來》:這間滿佈專輯的狹長店面,是市區裡再浪漫不過的空間

不知道為什麼,那時的我感到無比的安心,也許在那個瞬間,我們都感覺被歸到了同一類。那個瞬間裡,有人知道你,有人善解你。

2019/01/07 | 游家權

【中年偽娘】三位大叔的女裝路:後來發現不用重新投胎也可以變成另一個人

我們最大的阻力和傷害大多來自家人。如果有家人的諒解和支持,我當然願意成為一位女生。撇開兒子和先生的身分不談,父親這個身分是很難割捨的,怕孩子不夠諒解。50歲了,真的過得很不開心,每天都在跟這些角色拉扯。

2019/01/06 | 游家權

【扮裝迷思】為何男扮女、女扮男評價大不同?扮裝、異裝與戀物差在哪?

「扮裝」(Cross-dressing,簡稱CD)是指穿著打扮跟生理性別不一致的行為,而男扮女裝的原因有哪些?扮裝(CD)跟異裝(TV)或戀物症又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男扮女裝跟女扮男裝的社會評價差這麼多?扮裝者是同性戀或想變性嗎?該如何改善扮裝者的心理健康?本文將一一釐清這些常見迷思。

2019/01/06 | 游家權

【偽娘基地】在一個安全的角落享受短暫的快樂,她們不是客人,是家人

偽娘基地最大的意義是,因為彼此會互相認識,表示他們真的活著。這件事情很重要,一旦他們得到了歸屬,得到了這層意義,他就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很多人是沒辦法被認同、認可的,所以他走不下去,最後就乾脆切一切、跳下去。

2019/01/05 | Patrick

【偽娘專訪】從小到大探索自己的歷程,就像開了「雙帳號」

女裝興趣者一般被稱作CD(Cross dresser),而具有變性需求者的則稱為TS(Transsexual),彼此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厭惡自己的男性特徵到一定要變性手術的程度」。

2017/07/15 | 精選書摘

專輯賣不動?那就放上網路讓人免費收聽——Lil Wayne就這樣爆紅了

20世紀可能是專輯唱片的黃金時期,而它是如何盛極而衰的?在21世紀初的音樂產業內發生了甚麼事?這篇宛如小說劇情般的段落,將從饒舌歌手小韋恩(Lil Wayne)和他的唱片公司開始說起。

2017/06/0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一口氣聽完村上春樹小說世界的3,343首歌!

Open Culture網站介紹了在音樂網站Spotify,用Haruki Murakami’s Vinyl Collection(村上春樹的黑膠收藏)當關鍵字,收錄村上春樹小說世界的音樂,共3,343首,如果打開音樂狂聽,得要收聽242小時又21分鐘。

2017/05/24 | 精選書摘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塑造人性與人類文化的六類歌曲

我認為音樂不只是消遣娛樂,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要素。音樂活動替語言溝通、大規模合作、重要訊息代代相傳這類更複雜的行為打下基礎。

2017/05/24 | 精選書摘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塑造人性與人類文化的六類歌曲

我認為音樂不只是消遣娛樂,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要素。音樂活動替語言溝通、大規模合作、重要訊息代代相傳這類更複雜的行為打下基礎。

2017/05/09 | TNL特稿

【音樂永存】光碟年代:數位革命的始作俑者-CD

由《換帖兄弟》到千禧年饒舌歌手阿姆賣出4,300萬張的《超級大痞子》,全球CD年平均銷售量超過20億張,雖然LP和卡匣因此遭到極度壓縮,但光靠CD即可為整體音樂產業創造足足4倍的成長。

2017/03/18 | 精選書摘

【台北秘密音樂場所】沒有新歌的唱片行:重返經典的美好年代

於是莊嚴地完整地去感受云云唱片,也成了自我實踐之必要,你知道「把根留下來,才能往前跑」,好似如此一來,便能把人生裡的起承轉合填得更飽滿些。

2017/01/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馬世芳(上):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

從馬世芳的眼中看去,台灣的音樂產業已經邁入另外一個階段:不依附唱片工業,透過網路與現場的相輔相成,醞釀了強大的能量。嘻哈與電音不輸給獨立搖滾,且已壓倒民謠勢力,小清新已式微。

2016/12/13 | Kayue

本年度賣最多CD音樂人,竟然係莫扎特?

根據美國權威音樂雜誌《Billboard》,今年的CD排行榜首位是莫扎特的唱片套裝,不過重點在於計算方法。

2016/10/25 | 精選轉載

CD不倒,實體不會好:捨棄CD的神主牌地位,才能讓實體銷售重生

當我們說「CD應該被捨棄了」,感覺就像是「實體應該被捨棄了」,甚至是「消費者付費的實體機制要滅亡了」。我想說的是相反的:捨棄CD的神主牌地位,才能讓實體銷售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