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
《鄧寇克大行動》:好看,但總覺得還欠一點東西
以非線性方式敘述「一星期」、「一天」、「一小時」三段主線劇情,玩味十足。緊湊的劇情再加上配樂,成功營造出抑壓緊張的氣氛,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戰場。
2017/07/25 |
機會來了,帶一位女性朋友看《敦克爾克大行動》 錯過初段細節會遺憾
全齣《敦克爾克大行動》結局滿布人文主義色彩,電影沒有頌揚那些英雄主義的大角色「槍槍到肉」。實質上,諾蘭是要刻繪戰爭中應有的人性面貌,也反映強烈的控訴——在戰爭之中,沒有贏家,甚至人人都是輸家。
2017/07/20 |
在敦克爾克無英雄、無仇敵:作為歷史學家的諾蘭
最關鍵的,他重新挖掘、還原了一場被人們所遺忘的歷史事件,讓該事件的意義得以重新於世人面前閃亮。就這個意義而言,《敦克爾克大行動》讓我們看到的,不單只是那擅於說故事的諾蘭,而是一位作為歷史學家的諾蘭了。
2017/05/27 | Sponsored
以撤退作為攻擊: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扭轉二戰的奇蹟戰役(下)
二次世界大戰中,恐怕沒有一個事件能夠比得上「敦克爾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這場交雜著挫敗與勝利、屈辱與光榮、充滿各種矛盾評價的龐大戰役了。9天、近40萬人等待撤退,最後成功撤退了33萬人,動用海軍艦艇及民船933多艘。這場撤退讓人驚嘆,保留英國和納粹一搏的一線生機,也種下二戰同盟國勝利的遠因。自此之後,「敦克爾克精神」(Dunkirk spirit)這個詞彙開始被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象徵人們在極為險惡的環境中,仍窮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2017/05/27 | Sponsored
以撤退作為攻擊: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扭轉二戰的奇蹟戰役(上)
二次世界大戰中,恐怕沒有一個事件能夠比得上「敦克爾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這場交雜著挫敗與勝利、屈辱與光榮、充滿各種矛盾評價的龐大戰役了。9天、近40萬人等待撤退,最後成功撤退了33萬人,動用海軍艦艇及民船933多艘。這場撤退讓人驚嘆,保留英國和納粹一搏的一線生機,也種下二戰同盟國勝利的遠因。從一開始只能撤出7,000人,並且隨時可能停止的情況,到最後成功救出33萬名的士兵,遠遠超過預期。 這段動人的歷史,促使國際大導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希望在這危殆時代,促使我們思考與反省戰爭的殘酷,以及重現人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