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

二十大工業國(英語:Group of Twenty,縮寫: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9月26日在德國柏林成立,由七國集團(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七個重要經濟體(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印度尼西亞、澳洲)及歐洲聯盟組成。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烏開戰以來最高層級,美俄外長G20短暫會面;民調顯示美國公眾挺烏出現鬆動

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在俄烏戰爭屆滿一年前夕閃電出訪基輔,彰顯對烏克蘭相挺到底,但美國國內的烏克蘭政治議題正出現顯著變化,恐非白宮所樂見。已有民調顯示,美國公眾對全力軍援烏克蘭的支持度有所軟化,而共和黨內有意角逐白宮大位的領先人選也更公開反對陷入俄烏泥淖。

2023/02/18 | BBC News 中文

伊朗總統萊希訪中會習近平:中國能避免被視為俄中伊同盟的一員嗎?

對於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中國依然難以做到真正的平衡,因為中國與兩國背後支持大國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存在差異。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依然主要停留在經貿領域,然而與伊朗已經在安全領域關係越來越密切。

TNL+ 2023/02/16 | TNL國際編譯

《日經亞洲》專訪印尼財長:印尼與印度應建立更緊密關係,提升「南方世界」國際影響力

屬於南方世界的多數國家傾向政治中立,避免在國際衝突中偏袒特定一方,並優先考量自身的利益,也因此,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部分南方世界國家並沒有選擇同G7制裁俄羅斯。澳洲研究型新聞分析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認為,印尼「譴責侵略、拒絕制裁」的做法其實便是在採取「不結盟」(Non-aligned)的外交手段,以此避免大國間的衝突及競爭。

2023/01/08 | 德國之聲

習近平解決南海爭端的手段,就是靠經濟魅力把東南亞國家俘虜過來

二十大以後,習近平決定在外交方面撒一個大網,而這張大網的重點是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南海國家。南海對沿海國家來說是塊寶地。對中國來說也是軍事上一個重要關口,特別是如果台海戰爭爆發的情況下。中美都在說服這些國家成為夥伴,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北京跟華盛頓的競爭。習近平這盤棋是否能贏呢?

2022/12/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盤點2022年歐中關係10件大事,北京「拉尾盤」難改新格局

過去一年的歐中關係,不只延續了2021年僵化氣氛,更在俄國因素下深化歐盟對中國的疑慮。不論歐盟成員國對中國各種議題的態度是否不一,讓雙方關係僵化且疑慮的因子,已經造成質變。

2022/12/05 | 《思想坦克》

美國、東協、歐盟、澳洲各國,如何應對習近平在G20的「雙邊峰會外交」?

習近平參加G-20峰會與之後去泰國參加亞太經合會,代表了這是習近平確認第三任,且掃除國內一切反對力量後的首次出訪。習此次是想要穩住外界局勢,延緩天下圍中態勢,並分化美國領導的國際抗中聯盟,還需要營造一個世界認可習三任的氣氛。

2022/12/02 | 《思想坦克》

習近平二十大後連忙「外交補課」:同步開展雙邊與多邊外交,基本特徵是「微笑」

二十大後,習近平同步開展雙邊外交與多邊外交,推動「大國外交」、「元首外交」與「微笑外交」,其基本特徵是「微笑」,甚至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展開笑容。

TNL+ 2022/12/02 | 湯名暉

習近平的出關外交:「避實擊虛」施壓美國盟邦,嘗試由體系內部瓦解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習近平於中共二十大三連任之後的出關之旅備受關注,面對西方國家對中國日趨嚴峻的質疑,習近平的出關外交在表面的和緩之下仍有圖謀,以發展利誘西方國家,但同時施壓美國盟邦。但是在烏俄戰爭、氣候議題、領海問題和美中貿易卻表現出與西方顯著的差距,中國與西方的對話仍有深層的人文與意識理解尚需努力。

2022/11/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加拿大公布印太戰略5年投入530億,外長趙美蘭:在中國做生意存在地緣政治風險

加拿大外交部長趙美蘭發表聲明介紹這份政策文件時表示:「印太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要扮演形塑的角色,要這麼做,我們就得成為真正、可靠的夥伴。」趙美蘭宣布新政策時,接受法語日報《新聞報》(La Presse)訪問時表示,這項訊息特別針對與渥太華關係緊張的北京。

2022/11/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盟高峰會主席12/1赴北京會習近平破冰,官員透露台灣為重點議題

米歇爾因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預錄致詞中,批評了俄國侵略烏克蘭並提及歐盟應降低對中依賴,被中方無預警取消致詞,加上歐洲政壇原本預期米歇爾將在G20與習近平會談,後來也沒發生,反而出現習近平跳過他這位歐盟名義上的共同代表,也不理會同樣出席G20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卻「各個擊破」歐盟國家領導人。

2022/11/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接受法國《解放報》專訪,指台灣人民抵抗決心是國際馳援關鍵

李喜明分析,台灣政府目前不願採取「整體防衛構想」是因為購入F-35匿蹤戰機這類武器容易換來選票,好像政府很積極在保衛民眾。人民不了解不對稱概念,只是看到航空母艦或F-35,就感覺強大,且這類武器也能為軍隊帶來驕傲與榮耀。

2022/11/22 | BBC News 中文

習近平G20「報復性會面」會見11國領袖,中國能否擺脫國際孤立感?

去(2021)年以來,各國放開防疫限制的步伐不同,但都陸續走出「冷和平」,參加到「外交派對」裡來,而還在孜孜不倦堅持「清零」的中國,成了最晚抵達派對的客人。再加上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又進一步考驗中國的外交站位,專家形容為「國際孤立感」。而這正是此次「外交派對」上想要擺脫的,因此找了最多人敘舊。

2022/11/19 | ASEAN PLUS 南洋誌

【東南亞週報】印尼主辦G20落幕呼籲俄烏停戰|APEC峰會泰國登場|緬甸國慶軍政府釋放近6千囚犯

印尼也趁著峰會吸引外國投資,尤其是電動車電池生產、基礎建設、再生能源以及新首都努山達拉的建設。佐科威、拜登以及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於峰會上宣布,將持續深化「全球基礎建設與投資夥伴計畫」合作,並在印尼展開多個新計畫。

2022/11/18 | Abby Huang

與習近平會談之後,澳洲總理艾班尼斯:不太可能支持「經濟體」台灣加入CPTPP

澳洲學者表示,總理在與習近平會面後3天做出此評論「時機不當」,「他的言論有可能看起來像是對中國政府的讓步、也可能被視為北京的勝利」。澳洲前財政部長也稱,澳洲總理的發言讓他與日本意見相左,因為日本已對台灣加入CPTPP表示支持。

2022/11/18 | BBC News 中文

杜魯道被習近平公開「教訓」:G20印尼峰會罕見影片反映的中加關係

德拉科特還指出,從片段可見,當杜魯道從翻譯得知習近平其實在教訓他之後,「總理馬上直接盯著習近平,並走近了他——杜魯道每逢遭遇挑戰時都這樣做」。「加拿大人普遍喜歡看到他們的總理緊張應對充滿爭議的世界領袖。」

2022/11/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Politico》:習近平在G20上演外交復出秀,單獨會晤各國領袖釋出利多分化歐盟

這次峇里島峰會,中國採取精明的一對一戰略,分別與法國總統馬克宏、西班牙首相桑傑士、義大利總理梅洛尼、荷蘭總理呂特會晤。然而中國不滿歐盟將其形容為「體制對手」,決定針對個別歐洲國家運用影響力,不和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外交界預期將對話的歐盟高峰會主席米歇爾會面。

2022/11/17 | Abby Huang

習近平G20場邊指責杜魯道,學者分析:拿加拿大開刀「後果小」,做給其他國家領袖看

習近平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的對談內容被洩漏給媒體,習近平罕見公開展現憤怒。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卡文表示,習近平大概不滿他和杜魯道會談的新聞洩露給媒體,於是採取了衝突的方式以「挽救顏面」,「加拿大不是歐洲或美國,習近平知道他可以公開採取更激進的立場。」

2022/11/17 | BBC News 中文

G20峇里島峰會宣言:以「最強烈措辭」譴責俄羅斯,下一屆會不會變成「G19」?

印尼總統佐科威用力敲下木槌,並遞給下一屆主席國印度的領導人莫迪,掌聲、笑聲、快門聲同時響起,但下一屆G20峰會如何,還會不會有俄羅斯?2014年,俄羅斯拿下克里米亞,使其被G8開除,成為G7;那麼2022年俄烏戰爭,是否會使G20變成G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