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國內生產毛額(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在描述地區性生產時稱地區生產毛額,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11 | BBC News 中文

中國兩會公布史上最保守GDP增長目標,數字背後傳遞了哪三種信號?

經濟學家如此樂觀,但中國政府為何設置如此保守的目標?因為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後遺症不容小覷。高強度防疫貫穿去年一年,財政刺激的增量是往年財政安排中沒有的,同時中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而減稅減費,樓市萎靡造成政府賣地收入減少,「一增兩減」下,地方政府財政吃緊。

2023/01/09 | BBC News 中文

中國12月製造業PMI降至近三年新低,專家分析復甦之路「喜憂並存」

疫情前一年,中國每個月的PMI大致在50%上下徘徊,最高為50.5%,最低為49.2%。2020年1月為50%,2月疫情來襲後驟降至35.7%。驟降的原因是受COVID-19疫情影響,企業大面積停工。

2023/01/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受僱人員薪酬占GDP破底、經濟果實吃不到,學者:不能只有台積電

高科技產業支撐台灣的經濟優勢,產業附加價值高、薪資條件也相對優渥,然而,從台灣1142萬就業人數來看,6成就業人口都在服務業。王健全直言,台灣大學生畢業後,9成進入服務業,服務業近9成都是傳統服務業,技術含量不高、薪資偏低,讓問題更加難解。

TNL+ 2022/12/20 | 陳冠州

今年通膨、明年衰退?2023年是昏天暗地的地獄,還是冒險家的天堂?

美國CPI年增率持續下跌至7.1%,Fed一如預期升息兩碼。金融市場逐漸脫離2022年通膨的桎梏,進而連結2023年景氣的榮枯。降息的鐘聲已悄然響起。民間與官方對景氣認知不同調,將加大2023年金融市場的震盪。「衰退」將是2023年華爾街分析師興風作浪的關鍵字。

2022/10/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習近平鞏固權力市場反應負面,在美掛牌中概股不支倒地,跌幅達雙位數

習近平與由親信組成的中共新一屆領導班子23日亮相後,追蹤在美掛牌數十家中概股走勢的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今天暴跌14.43%,收在2013年4月以來最低點。這些以科技業為主的中概股曾是外資寵兒,其走勢已成為外資評斷中國經濟前景的風向球。

2022/10/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美國海、空軍戰力已達「虛弱」等級,需調高軍費GDP佔比至6%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最新的「2023年美國軍事實力指數」對美軍的評價包括「虛弱」(weak)、「無法達成捍衛美國核心國家利益的風險日增」。去年版的報告評價尚保有「最低強度」(marginal),給出「虛弱」還是這份報告評估9年來的頭一遭。

2022/09/02 | BBC News 中文

不再迷信GDP:國際經濟發展指標開始跌落神壇的關鍵原因

專家們在文章最後總結認為,GDP同時作為收入、支出和產出的衡量標凖,意味著在某種形式上,它可能仍然是宏觀經濟分析的有效工具。「但是,用GDP來作為仲裁社會是否進步的唯一標凖從來就不合適,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合適。」

2022/08/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勞動市場火熱為何美國經濟仍前景不明?經濟學家認為2023年將正式陷入衰退

壓制通膨是重中之重,經濟與勞動市場是其次。美國聯準會官員不大可能輕易轉念,除非通膨迅速降溫、經濟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大亂。這些跡象尚未出現。

2022/07/29 | 德國之聲

中共中央會議不再提GDP增長目標,官媒新華社稱「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

根據官媒新華社發布的通稿,中共中央政治局最新會議討論了疫情、財政貨幣政策、糧食安全、金融風險、一帶一路、社會保障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沒有提及任何GDP增長目標,而是強調「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2022/07/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GDP連兩季萎縮陷「技術性衰退」,拜登信心喊話:經濟走在正確道路上

儘管GDP連兩季下滑符合衰退的標準定義,白宮表示,由於消費者支出和就業市場表現依然強勁,現況距離符合更廣泛的衰退條件還差很遠。美國11月8日將舉行期中選舉,民主黨對國會的控制權岌岌可危,對經濟的憂慮已成為拜登首要施政重點。

2022/06/27 | 精選書摘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GDP指數經濟模型已不符現實,「去成長化」勢在必行

作者以自己的家鄉史瓦帝尼為例,指出許多驚人的事實: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TNL+ 2022/06/22 | wowAfrica阿非卡

西方投資人青睞的西非國家迦納,疫情重擊後如何「靠自己」解決鉅額債務困境?

除了鉅額公共債務,迦納政府還面臨著通貨膨脹上升、燃料成本高、本國貨幣貶值,以及國際金融市場進入受限等壓力;迦納政府選擇調動國內收入和削減開支,來維持經濟的運轉。

2022/06/01 | 陳禹蓁

上海睽違2個多月終解封,但長期清零政策使外資擔憂依舊存在

雖然上海已正式解封,不過受到長期清零政策的重創,擔憂依舊存在。瑞銀將其對2022年的GDP預期下調至3%,遠低於中國5.5%的官方目標。報告指出,當前COVID-19政策缺乏明確性,可能會削弱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並阻礙被壓抑的需求的釋放。

2022/05/27 | TNL 編輯

李克強罕見警告中國經濟風險,分析師認為第2季負成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中國總理李克強指出,雖然5月以來部分地區推行復工復產,但經濟勢頭較脆弱,很多中小微企業反映已到存亡關頭,要扭轉經濟指標在5月負增長的走勢,需要很大力量。

2022/04/29 | 德國之聲

「動態清零」之下的中國:吉林省第一季GDP大滑坡,五一長假挑戰防疫封控限制

中國目前正面臨一波嚴峻的疫情。當局繼續採取「動態清零」的防疫措施,多個城市進入封控、管控、防控。然而,隨著具有高度傳染性的Omicron變體傳播,清零戰略面臨挑戰,也受質疑。第一季度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吉林省,GDP遭遇大滑坡。

2022/04/27 | Roy Ngerng

薪水停滯造成的經濟落後(下):台灣的經濟,正逐漸被東歐國家追上?

從1997年經濟危機之後到2019年,波蘭的GDP從占台灣經濟的46.9%成長到88.0%。如果台灣經濟繼續以1997年前的水平成長,台灣2018年的GDP可能可以成長到接近25兆,而不是只有18.9兆——高出35%,為什麼會這樣呢?

2022/04/06 | 精選書摘

《少即是多》:「棄成長」的意思不是縮小GDP,而是打造一個不依賴成長的後資本主義經濟體

人類未來與經濟發展的啟示之書,一部橫跨人類學、哲學、經濟、科學與生態的前瞻巨作。透過傑森.希克爾的宏觀視野帶領讀者橫跨了幾個世紀和大陸,整合了學科,全面探討經濟發展於對於當代人類與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