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
《卡提耶-布列松》導讀:他用「光學和機械的速寫本」,留下強大的影像資產
慶幸的是,這本書釐清了關於他的偏見及神話,展現他開拓黑白紀實攝影的廣闊路徑。只要有人願意像他一樣,將攝影看作困難重重的深刻樂趣,真切表達對外界和自我的觀點和情感,那麼攝影的未來將有繁茂的生命,足以抵抗遺忘和虛無。
2020/11/18 |
《卡提耶-布列松》:歷時整整十二天十二夜,他見證了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瓦解
身為一個外國人,身處一個未知的城市,並正好處在眾人皆知、即將到來的歷史性革命前夕。處於如此亢奮的時刻,人們很容易被集體的瘋狂情緒席捲。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不僅要身在現場,還要知道什麼時候該離去。你必須藏好底片,也得藏好自己。
2020/09/11 |
《馬格蘭的街頭智慧》:紐約骨子裡是一個充滿視覺衝擊的城市,每個去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在珍・雅各的紐約市之中,「街頭的眼睛」(雅各心目中的城市守護者)是一群好管閒事的人和隨時保持警覺的年長者。但過去七十幾年來,街頭攝影者同樣也在街頭觀察,且帶著巧妙的心思。
2020/08/11 |
引人誤解的「決定性瞬間」(下):布列松發現,相機是捉住「客觀偶然」的絕佳工具
布列松著名的「決定性瞬間」一說,卻常引人誤解。究竟他如何看待攝影?他和現代藝術之間有什麼淵源和對話?
2020/08/11 |
引人誤解的「決定性瞬間」(上):《世紀一瞬間》點出布列松的「視網膜裡內建了構圖機制」
布列松著名的「決定性瞬間」一說,卻常引人誤解。究竟他如何看待攝影?他和現代藝術之間有什麼淵源和對話?
2016/04/03 |
他19歲帶兩百美金離開緬甸,15年後返家用鏡頭記錄故鄉
長期沒回家的黃建邦飽受思鄉之苦,只能不停把自身投入工作,才能讓他不那麼想家,直到他發現了畢生最大興趣 ── 攝影,才找到紓發情緒的方式。
2016/04/03 |
他19歲帶兩百美金離開緬甸,15年後返家用鏡頭記錄故鄉
長期沒回家的黃建邦飽受思鄉之苦,只能不停把自身投入工作,才能讓他不那麼想家,直到他發現了畢生最大興趣 ── 攝影,才找到紓發情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