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

意見領袖(英語:Opinion leadership)一詞源自於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Paul Lazarsfeld)及Elihu Katz的「兩級傳播」理論(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該概念和所代表的人群有時也被稱為關鍵意見領袖、關鍵輿論領袖(英語:Key Opinion Leader、縮寫:KOL)。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5 | TNL Marketing

鄉育結合KOL推手,與臺南市黎明高中學子暢談自媒體經營概念

鄉育基金會與KOL推手攜手合作,前往臺南市黎明高中,與高一、高二學生暢談自媒體經營概念。透過講座希望能讓學生更近一步認識自媒體,了解自媒體不僅追求流量和爭議,更重要的是明確核心技術力和頻道特點,以建立獨特魅力並與粉絲互動。

2023/03/10 | Y.t.Chan

離地不一定是學者的錯——當代哲學家談人工智能

少數肯拋頭露面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論述一方面影響著(洗腦的弱版本意思)部分大眾,一方面亦被再生產,被人找現實中例子去合理化、神話化其解釋力。精英描繪的主流論述,慢慢便被吸納,並廣泛用於理解所屬時代的社會/普遍人的特性,成為不少人自己理解自己的方式,這又進一步產生自證預言式的作用,使專家學者的講法,借槓桿原理,滾雪球般,變成好像很有標誌性、與現實高度吻合的truth。

TNL+ 2023/02/13 | Bruce Lai 賴勇衡

《1人婚禮》仍是幻愛(上):愛的「自己」只是幻象,又如何自愛?

《1人婚禮》令人想起精神分析理論家Jacques Lacan的「鏡像理論」。粗略來說,嬰孩還未的自我體驗本是四分五裂的,直至他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才構成一個整全又理想的自我形象。換言之,人的自我認同源於誤認了影像為自身,並引申到成長後持續建構的、「理想」的自我意識。

2022/10/31 | 讀者投書

「幣圈老鼠會」解密:如果你發現朋友有這些症頭,關心一下他吧!

當你發現你身邊的熟人逐漸遠離朋友圈,改出現在「虛擬貨幣聚會」卻反而影響到自己的經濟狀況時,麻煩多跟他進行溝通交流。或許他會不信,或許還會反駁,但至少,你做了你該做的事。

2022/10/20 | TNL特稿

實境節目《超級營地任務》:Z世代看似自由卻極度缺乏安全感,每個人帶著不同的問題來到這裡

工作之於每個人的意義不一樣,同樣有愈來愈多年輕世代重視工作的意義,而是希望能為認同的理念努力,而不單只是賺錢。未來最夯的職業,現在也說不準,可以確定的是,非典型職業的選項可能愈來愈多,曾經有位擔任國小老師的朋友告訴我,她問班上的學生未來的夢想是什麼?竟然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當Kol、Youtuber。

2022/08/09 | 廣編企劃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設計師的人生相談室:插畫家微疼 X 設計師顏伯駿:靈感怎麼找?動畫也可以用Photoshop做?不只是工具而是溝通語言!設計麻瓜也能用的Photoshop

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者怎麼應用 Photoshop 來創作?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在節目中分享他們各自入行以來的甘苦,從自學修圖軟體到得心應手地使用,做出近百萬粉絲追蹤的圖文與動畫,以及讓業主很有感覺的設計提案。

2021/08/14 | 李秉芳

想成為「戰鬥藍」,要先有當傻瓜的覺悟!國民黨辦「網紅青年營」,參與學員與政治公關怎麼說?

公關人士分析,國民黨現在除了「沒位置可以分」,對於網路、年輕人,更常常是讓人覺得,好像以為「武器現代化」就可以奪回政權,但黨內實際上多的是連武器買來也不知道怎麼用的人。

2021/07/23 | 《思想坦克》

百靈果之亂:「文盲以上菁英未滿」的台式民粹領袖,將無知與反智視為日常

多數我們熟悉的「民粹領袖」在表演「我們與你們同在」的同時,又隨時儲值菁英元素,形成一種「介於草包與不是草包之間」的狀態,才能恰如其分的繼續「自帶聲量」,這種行為雖不是一次性的顛覆,長期卻已對台灣民主產生結構的毀壞。

2021/02/13 | TNL 編輯

網紅經濟如何變現(中):直播主不培養「戀愛粉」,顏值之外更注重才藝與專業

直播產業在台灣發展5年多,直播主人數不斷增加,觀眾胃口也被養大,如今直播平台不再只主打高顏值,更注重才藝、專業能力及多元發展,讓越來越多素人找到發光發熱的舞台。

2021/02/13 | TNL 編輯

網紅經濟如何變現(上):從衝流量到接業配,考驗粉絲對商業化的接受程度

根據研調機構統計,台灣至今已有4萬筆網紅名單,粉絲數1萬人之下、千人之上的奈米網紅在各大平台崛起。而網紅一旦從流量分潤跨入接業配變現,就是開始考驗粉絲對商業化的接受程度。

2020/09/28 | 精選書摘

《知識,可以這樣賣!》:如何透過「主題式閱讀」提煉個人觀點?

主題式閱讀的前提是快速閱讀,快速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吸納書籍的核心內容,博采眾多專家之長,快速架構某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

2020/08/28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報導青少年網路文化的科技記者:你的孩子很出名,只是你不知道

Taylor Lorenz是一位專門報導網路文化的科技記者,採訪主題從YouTuber、TikTok上的知名人物,到Reddit上的吹牛人士皆有,他是如何打進這些數位原民的圈子?靈感又是從何而來呢?

2020/08/23 | 精選書摘

同人、二創、腦補都很好,我給創作者的良心建議就是「不要去干涉粉絲圈」

當粉絲全心投入二次創作,並不代表他們能奪走創作者的權力,因為這不是零和賽局。反之,粉絲藉由改造作品和提升認知層次,能拓展原著的發揮空間、推動創作達到更高的層次,吸引更多人注意到創作者的作品。

2019/07/15 | 周詣/Daniel Chou

用「寫作」傳播影響力:適合不同等級寫作者的三種文體

萬丈高樓平地起,寫作從來就不是什麼可以一蹴可幾的事情,就算有了熟練的文筆與精準地掌握讀者偏好,「爆紅」的情況也都只是偶一為之。唯有從「今天」開始投資自己,漸漸掌握出屬於自己寫作的偏好與節奏,才有可能在這場自媒體興盛的「戰國時代」,找到自己對世界發聲的舞台。

2019/03/03 | TIME

61歲IG網紅阿嬸:我不想看起來年輕,只想看起來像自己

1994年,麥金塔成為唱片公司的接案設計師,事業也在那時起飛,Instagram則讓她作品口耳相傳的速度快速流竄,吸引到世界各地、各個年齡層的顧客,而為自己擔任品牌模特兒的她,也是祖克柏臉書的前幾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