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英語: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作NASA,/ˈnæsə/,音譯:納薩)是美國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負責制定執行美國的民用太空計畫及進行航空科學和太空科學研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NASA幽浮調查團隊首場公聽會:目擊事件中「可能真正反常」約占2至5%

NASA幽浮調查團隊指出,他們目前收集到「神秘難以理解」事件約達800件,但真正無解的僅占少數。當中一個案例則至今無法解釋。寇克派屈克昨天重播一支最初於上個月在國會釋出的影片,當中顯示,MQ-9無人機在中東某個未公開地點,偵查到一個飛行的金屬球體。

2023/05/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啟動階段任務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可能成下一個美中競逐目標

中國官方昨天宣布,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由於美國也準備在「阿波羅計劃」結束逾50年後派遣太空人重返月球,使「登陸月球」成為美中下一個受到矚目的重大競爭目標。

TNL+ 2023/05/24 | TNL國際編譯

紐約新創研發用太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製成食物,可望為太空食品開啟新篇章

探索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預計在數年內就會送4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並執行繞月計畫,倘若成功,這將是自1972年阿波羅17號(Apollo 17)以來,首次執行的人類踏上月球任務。然而該計畫的時長恐達數月甚至超過數年,因此太空人的飲食系統供給至關重要。

2023/05/06 | 環境資訊中心

SpaceX「星艦」爆炸殘骸四散、發射台震出大坑,環團怒告NASA要求下令禁飛

爆炸產生的大塊混凝土和金屬飛到數公里外,引發1.4公頃的草地火災,而相隔近10公里遠的伊莎貝爾港市也受到波及,該市幾乎所有地方都覆蓋一層相當厚的沙粒。經事後確認,灰塵來自SpaceX發射台附近的沙土,因火箭升空而飄向空中。

2023/05/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NASA計劃首設月球留守基地,航太業者搶攻基地網路、月球車、居住艙商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下一次登月時,打算在月球長期停留。但建造月球基地並非易事,需要發電機、月球車與居住艙,太空產業正在競相克服這些技術挑戰。太空公司Dynetics「月球地形車」的主要系統工程師戴維斯(Neal Davis)告訴《法新社》說:「這是工程界的超級盃(Super Bowl)。」

2023/04/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掌NASA研究中心領導3000名員工,台裔杜龍蓀:管理的影響力比坐在實驗室來得大

在演說最後一點時間,杜龍蓀才流露包覆在強烈使命下的個人情感。他秀出兒時照片,分享孩童時期與父母回台灣探視祖父母的合影,表示雖身為亞裔但他並非因家庭壓力成為一名航空航太工程師。從小到大他都對飛機有濃厚熱情,並熱愛研究,渴望瞭解萬物運行運作的原理。

2023/04/25 | 歪脑|WHYNOT

中國兩會後重組科技部,用舉國體制對抗西方國家「卡脖子」靠譜嗎?

此前中國的科研方向主要是由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這三家機構負責制定的,它們各有側重,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但改組後的科技部一家獨大,這就相當於把所有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裡。這麼做雖然有利於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但卻缺乏制衡,萬一科技部指揮有誤,就很可能會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

2023/04/21 | 方格子vocus

美國博物館祭出76萬元賞金懸賞隕石碎片,但要如何辨識隕石與一般石頭?

歐美國家不少自然史博物館都有徵求過隕石碎片的經驗,提醒民眾如果遇到了疑似隕石碎片時,務必使用「乾淨的手套」、「鉗子」,或是「鋁箔紙」,原因是什麼?如果直接用手抓會變成外星人嗎?

2023/04/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界最大火箭SpaceX星艦首次試射,升空4分鐘後爆炸,馬斯克仍恭喜任務團隊

除了發射本身,這次測試任務未能達成其他幾個目標,像是讓星艦太空船進入太空,以及以極音速在距離夏威夷60英里(97公里)的海域重返地球大氣層,最後墜入太平洋。儘管如此,讓星艦及火箭推進器首次升空仍是SpaceX一項重要里程碑。這家公司追求送太空人重返月球,且最終能登上火星。

2023/04/08 | 精選書摘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為我們帶來全新版本、肉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宇宙

本書由韋伯望遠鏡的科學作業中心「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編寫,集結了NASA與共同開發韋伯望遠鏡的各國航太公司和實驗單位的資料,以簡明的科普語言說明韋伯肩負了哪些迫切的科學任務,以及這架「時光機」的運作原理,包括紅外線觀測、工程概念、主鏡和遮陽罩設計、科學儀器和相機、飛行器系統等。

TNL+ 2023/03/11 | TNL國際編譯

研究:NASA撞擊小行星改道計畫比預期更成功,未來有望在未偵查狀況下攔截目標

據自NASA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ART)計畫於2022年底發動,時隔數月已有不少研究證實了DART任務為行星防禦系統取得的重大進展;未來科學界將持續透過飛行器的偵測紀錄與動能計算,深入研究小行星撞擊與動力衝擊技術。

2023/02/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6個大質量星系,形成速度快到顛覆人類認知

科學家透過美國NASA韋伯望遠鏡,發現6個宇宙大爆炸不久後形成的大質量星系,形成速度快到顛覆人類認知。天體物理學家拉貝(Ivo Labbe)說:「如果銀河系是個體型正常的普通成年人,假設約175公分、70公斤,這些星系就像是有著差不多體重的1歲嬰兒,但站起來不到7公分高。早期的宇宙就像是一場畸形秀。」

2023/02/19 | 精選書摘

《國家地理終極太空百科》:從史前時代到太空時代的天文學里程碑

21世紀的天文研究每天都有新的進展,觀測成果快速累積,天文學家也不斷揭開宇宙的面紗,這本全新增訂版的《國家地理終極太空百科》把第一版至今的最新資訊做了全面更新,並增加了16頁的篇幅。我們已經拍攝到宇宙誕生短短3億年發出的星光,不斷發現可能有生命存在的系外行星,對於黑洞持續得到新的理解,對暗物質和第五維度的研究也有所進展。

2023/02/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戰機界超跑」F-22擊落中國偵察氣球,機動性高可輕易鎖定緩慢移動物體

F-22是美國戰機中的「超級跑車」,採用匿蹤技術,可避開敵方雷達追蹤,且發動機上不需要後燃器和推力向量噴嘴,即可超音速飛行,因此機動性更高。所有這些功能的設計目的都是用來讓戰機在空戰中所向披靡,鎖定一個像氣球這樣緩慢移動的物體,就顯得易如反掌。

2023/01/05 | 德國之聲

NASA局長示警:中國太空人如果登陸月球,可能宣布對月球領土的主權

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整體外交理念是在國際事務中處於絕對領先和主導地位,絕不接受任何潛在和現實的競爭者,因此美國將「太空競爭者」的「帽子」扣在中國頭上,企圖破壞中國航天的實力和技術成果。

2022/12/28 | BBC News 中文

「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岩石樣本凖備就緒,等待下次計劃帶返地球

長達數十年的火星探索計劃,即將把另外一個行星上的樣本帶到地球實驗室做研究。有分析認為,只有在地球上研究岩石和土壤樣本才能解答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疑問。美國和歐洲的航天機構計劃在2030年從火星取回樣本。

2022/12/24 | BBC News 中文

NASA衛星將對地表水進行大規模測量,有助於研究氣候變遷、改善洪水與乾旱預測

地表水和海洋地形衛星在測量海洋的時候能分辨出20公里範圍的凸起和沉降的海面,這些都和洋流和漩渦有關。海洋中的漩渦能吸收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對全球暖化產生影響。NASA的海洋科學家說:「這些前所未有的信息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海洋循環的了解,然後就可能產生對諸如航運,漁業,甚至娛樂業等很多行業都很重要的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