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NGO

非政府組織(英語: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作 NGO) 是一類不屬於任何政府、不由任何國家建立的組織,通常獨立於國家政府。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17 | BBC News 中文

禁上大學、關閉美容院⋯⋯塔利班政權壓迫阿富汗女權的五大時刻

「我們將會允許女性在我們的架構內學習和工作,女性在我們的社會中將會非常活躍。」塔利班在2021年8月15日奪權後不久的首次新聞發佈會上,曾經這樣宣佈。兩年過去了,塔利班政府已經用行動全然打破了這些承諾。

2023/06/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蔡英文:2025非核家園政策還在,卸任前盼有核四廠轉型規劃

副總統賴清德5月底出席一項校園座談拋出將停機的核能機組,在緊急時刻重啟,外界質疑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目標出現鬆動。總統表示,賴副總統當日被問及的是,假若台灣面臨「被封鎖」的極端情形,影響外部能源沒有辦法進來時的因應方式。

2023/04/02 | 讀者投書

環評不該成為監督開發的許願池,要求包攬所有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環評」是自1990年代為達到環境保護目的而設的法,主要評估該開發案的潛在環境影響,並給予減緩措施。但近年卻在離岸風電、光電發展引起許多爭議,有些環委期待能把關設置光電板的飛航安全,或「鯨豚觀察趟次」變成菜市場喊價,環評至此已然失去本於科學證據的監督之意。

2022/12/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塔利班禁女性上大學、任職NGO:聯合國譴責籲撤禁令,女學生校門口高舉「要讀書」海報抗議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15個理事國在一致通過的聲明中,呼籲讓阿富汗婦女與女孩全面、平等且有意義的參與社會,譴責塔利班政府禁止女性就讀大學或替人道救援組織工作。在阿富汗,自從塔利班重新掌權以來,女性引領抗議變得越來越罕見,尤其年初核心女權活動家遭到拘捕以後。參與活動人士有可能被捕、遭到暴力相向,或是被社會污名化。

2022/12/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塔利班下令禁止女性為NGO工作,反嗆國際要在阿富汗運作就要遵守伊斯蘭著裝規定

塔利班政府經濟部24日發出禁令並威脅說,NGO若繼續讓女性工作,將吊銷這些援助組織的營運執照。經濟部表示,曾接獲任職NGO的婦女未適當遵守伊斯蘭著裝規定的「嚴重投訴」。當局先前也以類似的理由禁止女性接受大學教育。

2022/12/05 | Abby Huang

揭露中國廣設「海外警察局」,西班牙「保護衛士」分享在台設立辦事處原因

發現中國至今已在至少53個國家、設置102個海外警察局,開展監視、搜捕行動,西班牙「保護衛士」研究主任黛娜表示,選擇到台灣設立辦事處的原因很多,除了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很近,台灣的語言文化與中國也很類似,另外是因為許多被失蹤、被消失的案件都與台灣有關,也有台灣人被要求引渡到中國受審。

2022/10/17 | 歪脑|WHYNOT

【專訪】李明哲:我要比以前更努力做人權倡議,讓中國關押我五年的意圖完全失敗

李明哲回台不久,已經馬不停蹄地接受國內外的媒體訪問、四處演講,並且開始在文山社區大學開始教學工作,沒有停止思考往後如何參與台灣的人權工作。 被奪去的五年,他彷彿要把時間追回來。 「我繼續做人權倡議,而且要做得比之前做得更努力,這才會讓中國關押我五年的意圖完全失敗。」

2022/09/05 | 游家權

【關鍵專訪】人生百味 X 新巨輪協會:「弱弱相助」向社會輸出新的文化,打造具有修復力和包容性的社群

新巨輪協會和人生百味除了提供貧窮者工作外,也嘗試讓這些遭到社會排除而失業、無家或關係瓦解的人,都能在這個社群中找到安身之處,舒緩疲憊緊繃的身心,並獲得連結感。

2022/09/02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為接住經血女孩需蹲坐沙坑一整天,台灣組織愛女孩送暖到非洲:盼終結月經貧窮悲歌

被非洲赤貧地區女孩以沙坑接經血狀況震撼,愛女孩Love Binti團隊以教導縫製布衛生棉為開端起點,深入偏鄉,牽起一雙雙女性的手,期盼貧窮、教育、環境落差能逐漸消弭。

2022/01/02 | 《思想坦克》

要談2032年的NGO前景,不如談談此刻的NGO生態變化

這篇雖然無法具體描繪出2032年的NGO景象,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把組織帶向2032,NGO工作者確實不能只處理眼前幾個月、或尺度僅一兩年的工作計畫了。

2021/12/16 | 慳啲啦

宣明會的「社區建設」到底做了什麼?

參加助養計劃20年的羅先生認為,他同意社區建設有幫到人,但是否符合「助養」定義就值得商榷。

2021/12/09 | 慳啲啦

在港慈善機構:無國界醫生公眾捐款額跌17%、保護兒童會未上傳最新年報

希望大家決定捐錢前,多搜集資料判斷,到機構的官網看看年報,那機構是否缺錢?還是已相當「富有」?他們的工作成效好不好?籌款開支、行政費有沒有不合理地高?

2021/12/08 | 慳啲啦

助養兒童是騙局?從《紐時》一則調查報導說起

「助養兒童」是有力籌款方式,哪有人狠心放棄自己助養的小朋友?大家可思考,宣明會將捐款用於社區項目,嚴格上稱不稱得上「助養」兒童?

2021/07/10 | TNL特稿

揭仲介生存之道(下):上代仲介靠多牌照漏洞求存,二代想為行業的負面印象求變

「移工也是人,不是我賣的商品」黃濬廷說。為了促進台灣人與移工相互理解與交流,並解答大眾對人力仲介的迷思,他經常在臉書、Youtube上分享勞動法規、新聞時事及東南亞文化。分享文化或許沒有為黃濬廷帶來業績上的成長,卻讓他認識了各國的風土民情,在他與越南籍妻子相處時,也能更加同理、尊重另一半的文化。

2021/07/05 | 讀者投書

在NPO門外躊躇的有志青年:理想與現實之爭,該如何思考未來?

以前的學生多追求升遷、薪資、公司名聲,現在的學生更在乎的是工作所帶來的意義感和社會影響力。那投入非營利組織(NPO)是個好選擇嗎?其中有哪些利弊?

2021/07/04 | 讀者投書

【專訪】張希慈、吳致寧:離開自己創辦多年的NPO,就代表背離了內心的使命嗎?

當NPO創辦人選擇離開自己創立的組織,常會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但離開自己創辦的NPO,就代表背離了自己內心的的使命嗎?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離開?離開後又朝什麼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