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
帕慕克《紅髮女子》小說選摘:有時我想不起父親的模樣,就像燈熄了一切隨之消失
懷抱作家夢的少年傑姆在父親失蹤後,為了家計與夢想,前往小鎮當挖井學徒。挖井師傅嚴厲而慈愛,就像他的另一個父親。偶遇的紅髮女子,讓他初嘗悸動,也為他平凡的人生開啟新視野。某天,一樁突如其來的事故使他倉皇逃離,他想把那可怕的意外從此留在井底,再也不要面對。
2019/06/01 |
奧罕帕慕克《伊斯坦堡》:我在學校學到有些人是白癡,有些人比白癡更糟
我母親是我在家唯一承認的權威。但她可稱不上陌生或外來的暴君:她的威權來自被她疼愛的渴望。因此,我的老師對她二十五個學生的影響力使我迷醉。
2019/06/01 |
奧罕帕慕克《伊斯坦堡》:我哄騙自己,西方旅人的敘述是我自己的回憶
二十世紀初以前,伊斯坦堡人本身很少寫他們的城市。街道,氛圍,氣味,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等等活生生、呼吸著的城市,只能藉由文學表達,而數個世紀以來,這座城市賜予的文學靈感唯有西方作家以文字表達。
2015/04/16 |
法提.阿金的《切膚之歌》:與其說是「大屠殺電影」,更關乎面對歷史真相的勇氣,以及公開談論它的言論自由
《切膚之歌》是德國土裔導演法提.阿金的「愛情、死亡、惡魔三部曲」最終篇,也是一部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境內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作為歷史背景的電影。
Agos Aleppo More... Fatih Akın genocide Hrant Dink Orhan Pamuk Schindler's List soykırim 三部曲 亞美尼亞 人生 伊斯蘭教 作家 俄羅斯 信仰 傭兵 公民 冒險 切膚之歌 刑法 十字架 受害者 善惡 土耳其 土耳其裔 坎城影展 基督教 大屠殺 大屠殺電影 天堂邊緣 奧罕.帕慕克 好撒瑪利亞人 威尼斯影展 安納托利亞高原 宗教 專訪 導演 巴格達鐵路 影像 德國 恐懼 惡魔 愛情 愛無止盡 政治 族群 柏林影展 歐洲 歷史 歷史真相 死亡 死亡威脅 民族主義 法提.阿金 犁溝 禁忌 種族滅絕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文 言論自由 記者 語言 謀殺 賀蘭.丁克 辛德勒的名單 逃亡 鄂圖曼土耳其 鐵匠 阿拉伯 集中營 電影 音樂 黑函
2015/01/28 |
「醫生的責任,難道不是殺死細菌嗎?」比猶太大屠殺更早,100年前被「刻意遺忘」的一場種族滅絕
正因為有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消滅、否認100年前亞美尼亞民族遭到滅族的證據,所以我們今年更應該一起反省與回顧當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