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英語: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縮寫為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致病原是SARS冠狀病毒(SARS-CoV)。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4/29 | 芬多經

【關鍵專訪】《疫起》王柏傑、薛仕凌:拍整部戲都好辛苦,製作人跟導演真的很大膽

2023年在COVID-19疫情逐漸解封之際,《疫起》改編自2003年台灣經歷過的SARS疫病災難,以撼動全台的封院事件為藍圖,採取類型手法刻畫人性衝突,描述致命病毒在醫院爆發。透過本篇專訪,深入了解演員王柏傑、薛仕凌的心路歷程。

2023/04/28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影評】《疫起》:罷工醫護怎就成了反派?帶著疑惑,我訪問了導演及監製

對於國片《疫起》的技術團隊無話可說。不過,對我而言,這部片子唯獨有一部分過不去——「醫護人員的反派化」。嚴重一點說,在《疫起》當中若真有「反派」存在,就是「醫護人員」,「真正的反派」倒是消失散去——而某程度上這是一部致敬醫護的電影。帶著這樣的困惑,有機會於一場專訪,探問導演林君陽以及監製李耀華對此設定的看法。

TNL+ 2023/04/14 | 翁皓怡(Catherine)

【關鍵專訪】《疫起》導演林君陽、監製李耀華:後COVID-19時代,回望20年前和平醫院封院事件

《疫起》以2003年SARS疫情「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為背景,本文專訪《疫起》導演林君陽與監製李耀華,試以故事、角色,與表現手法出發,梳理本片敘事策略與創作軌跡,以此進入電影「封院」的內部,探索其中向「外」開拓的種種可能。

2023/03/17 | BBC News 中文

蔣彥永:率先揭露中國SARS真相的軍醫去世,曾持續呼籲平反「六四」

蔣彥永的警告挽救了中國千千萬萬的生命,疫情未進一步擴散蔓延,引發更大的危機。憑借積累的讚譽和勇氣,蔣彥永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他想用一己之力推動六四平反,就像他在SARS中發揮的作用一樣,他希望讓當局正視自己的錯誤。

2023/01/27 | 羅子恆

蔡英文宣布「溫暖堅韌」新內閣:行政院長由陳建仁接任,推動疫後復甦等4大任務

蔡英文總統今(27)日帶領蘇貞昌及陳建仁召開記者會,對外公布內閣重組消息,其中行政院長預計由陳建仁接下,其他內閣成員則需等陳建仁親自詢問後定案再對外公布,因此會中並未提及內閣成員名單,而蔡總統也將新內閣定調為「溫暖堅毅」的內閣,同時擬定4項首要任務,期望為人民打造安全的生活環境。

2022/08/21 | 精選書摘

陳時中《溫暖的魄力》:初入公部門擔任救火隊,一上任就面對五十幾億的燙手山芋

我在著手分配那五十幾億經費時,有些小醫院的點值已不到一毛,搖搖欲墜,眼看就要倒了,我認為應該要利用這筆錢,讓體質弱但有價值的小醫院存活下來,繼續履行他們自己對鄉親的責任。於是,我提出兩大方向。

2022/05/11 | 精選書摘

《病毒圈》:驚人重組潛力加上極高傳染性,讓COVID-19有成為「超級病毒」的潛力

流感病毒的基因組或遺傳資訊很小、相對簡單,但冠狀病毒的基因組,是所有以RNA為基礎的病毒中最大、最複雜的,意思就是冠狀病毒的生物、遺傳機制也更加複雜。

2022/02/18 | 《思想坦克》

COVID-19防疫前線的戰場思維變化:是時候從堡壘戰防禦模式,改採城鎮戰掃蕩模式

隨著整個檢驗與通報能力的提升,以及對於病毒逐漸了解,在防疫策略上就得以改守為攻。從原本依賴有症狀的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經確診之後收治的堡壘戰防禦模式,逐漸改為「確實疫調,擴大匡列,迅速隔離,多次篩檢」的城鎮戰掃蕩模式。

2022/01/16 | TNL 編輯

美CDC修訂防疫指引「布口罩僅能提供最低保護」,紐時:在東亞各國佩戴醫用口罩早已是常識

在美國,戴不戴口罩仍然是個高度爭議的兩極化議題。本週民主黨籍的拜登再度敦促人們戴口罩,並指出約三分之一美國人完全不戴口罩。許多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州份並無口罩規定,而加州等民主黨治下的州份則已重新實施室內口罩規範。

2021/12/02 | 潘柏翰

【專訪】台大醫院COVID-19專責病房團隊:本土疫情爆發最前線,「院內感染」不等同於有人做錯事

當本土疫情在五月中旬爆發後,臺大疫病專責病房在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收治將近200位的病人。身處臨床最前線,面臨的壓力又是如何?如何看待「院內感染」事件?來自臺大疫病專責病房的抗疫經驗與心得,都將化為未來迎接新興傳染病挑戰的肥沃養分。

2021/10/28 | 溫溫凱/地下電影

【2021金馬獎】《美國女孩》影評:與楊德昌的冷調不同,溫柔承接台灣人破碎的美國夢

《美國女孩》從台灣兩代的破碎美國夢展延而出,當兩代人同時從美國歸返台灣之際,其對應而出的失落不盡相同,各自哀愁也不堪言說,而影像則在細膩且縝密的時代洞察力之中,張力如「水花」般緩緩流洩,浸入心頭。

2021/09/27 | 精選書摘

《假病真演》:後SARS時代醫學教育第一項變革,就是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的成立

後SARS時代,醫學教育興起了很大的變革。第一項變革就是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PGY的成立。PGY是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畢業後第一年訓練的醫師—— 醫學系畢業之後不能像過去一樣直接走專科,必須先在內、外、婦、兒四大科先接受一年的訓練,訓練完才能接受專科訓練。

2021/09/06 | 精選書摘

尼爾弗格森《末日》台灣版序:也許台灣之於美利堅,更像蘇伊士運河之於1956年的大英帝國

尼爾.弗格森展現跨學科書寫的天賦,結合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反烏托邦文學、網絡與傳播理論,細數人類歷史上曾經面對過的末日威脅,並從前人的成敗經驗找出應對之道。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下一場災難來臨前,打造更堅韌的抗災社會。

2021/05/25 | 讀者投書

艋舺,吸納一個城市中所有被鄙棄的元素

特種產業、江湖兄弟、遊民等,通常是城市中被鄙棄的元素,但就歷史經驗與現實,這些元素不會消失,且維繫並提供相關人群的生計與需求,在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

2021/02/01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亞洲人染疫死亡率與重症率較低?這樣的說法仍存有很大的疑問

日本東京大學兒玉龍彥教授發現,許多日本確診者的IgG大量表現時間較早,認為亞洲民眾過去曾遭受類似的冠狀病毒攻擊,因此死亡率及重症率較低。這是真的嗎?其他專家怎麼看待這份研究?

2021/01/29 | TNL 編輯

成敗都扁家:涉扁案遭特偵組通緝,醫師黃芳彥在美身亡法醫判定自殺

黃芳彥於2008年3月搭機赴美,特偵組後來兩度以證人身分傳訊滯美不歸的黃芳彥返台說明,並多次透過他人代為聯繫,但黃芳彥並未到案,對他發布通緝,時效到2034年1月22日。

2021/01/27 | 讀者投書

衛福部應對疫情確實有改進空間,但怎樣也輪不到馬英九時代的官員批評

醫療人員對於現在的政府衛生單位也沒有多期待,也沒有看到什麼針對結構性問題的實質作為,但要批評防疫策略也是醫護人員出來批評,有些直接不把醫療人員的命當命的衛生官員,沒有資格說任何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