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英語: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縮寫為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致病原是SARS冠狀病毒(SARS-CoV)。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01/31 | Hello醫師

「武漢肺炎」的症狀有哪些?和SARS、MERS有什麼關係?

究竟武漢肺炎到底是什麼樣的病毒?以下將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度,介紹武漢肺炎。

2020/01/30 | 歐洲動態

此時再讀卡繆《瘟疫》——荒謬更上一層樓

在卡繆的《瘟疫》中,一些所謂「黑暗面」行為,最多也只是貪生怕死,例如想逃離被封的疫港,如果有對抗疫拖後腿的行為,也只是出於無知,但絕無如以林鄭月娥為首的香港政府般,刻意阻延抗疫,甚至是鼓勵疫症在香港大爆發和失控。

2020/01/24 | 蕭家怡

禍從口入,we are what we eat

歷史尚要重複多少次,也不知道人類以為「萬事皆可控」的心態尚能玩多久——而這種自以為是的「控制」,除了體現在對疾病的防禦,也在對動物、對大自然的征服。

2020/01/23 | 黃宇軒(Sampson)

未從沙士得到教訓的香港當權者

2003年沙士疫情最嚴重之時,也是香港難得有過市民高度充權與反思的狀態,本應引發全城檢討,動搖各種體制的疫病,最終沒有帶來深刻的改變。

2020/01/22 | 傅詩宸

揪出「武漢肺炎」元兇:第七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一生只有三個目標

中國傳染病學家鐘南山正式證實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途徑不僅是動物至人,人與人之間也極有可能會互相感染。我們對於這種新型肺炎的特色必須具有基本的認知,才能有效防範外來病毒入侵。

2020/01/21 | TNL 編輯

「武漢肺炎」中國病例增到219例,且有15名醫護人員感染

中國武漢官方21日凌晨通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全中國共219例確診病例,且有15名醫護人員被感染。20日晚間中國官方已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列為與SARS相同的防疫等級。

2020/01/09 | 羊正鈺

中國武漢「不明肺炎」病原體,初判為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家族成員繁多,從普通感冒到SARS等各種感染都是冠狀病毒所引起。有些病毒類型引發的疾病較不嚴重,有些則會造成嚴重疾病,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

2020/01/06 | 李修慧

武漢肺炎排除SARS、禽流感,但會不會「人傳人」得等到1/14後才知

由於感染源可能隱藏在華南海鮮市場裡,市場已於元旦起休市,冠狀病毒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1月1日至14日間若有新病例傳出都可能是休市前就感染的,但若1月14日以後仍持續出現新病例,可能代表此病毒具有人傳人能力。

2020/01/06 | 公共衞生研究社

預防武漢肺炎FAQ

說起「武漢肺炎」,人人聞之色變。不想香港重蹈2003年的覆轍,可以怎樣做?我們綜合了七條常見問題,希望幫助大家提高警覺之餘,無須過分擔心。阻止疫症蔓延,我們都能出一分力。

2019/12/31 | Alvin

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7人嚴重,未發現人傳人現象、未能斷定是否SARS

《新京報》引述武漢市中心醫院的工作人員說,網傳出現SARS一事是「謠言」,目前並無疑似或確診的患者。

2019/09/14 | 精選書摘

林秀赫《儚:恐怖成語故事》:耐人尋味的「屁流感」

事發一百天後,國際通力合作研發出新型抗菌劑,試圖緩解疫情,但效果有限。即便屁流感的危機仍未解除,但專家學者們一直懷疑跟四百年前來到台灣的荷蘭人有關,才揭開超級真菌的來源。

2018/12/06 | 孫婕

我變老了,香港卻變小了:「獅子山下」我住了18年的第二個家

這幾年來香港有了很大的變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社會撕裂,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對政府的冷嘲熱諷、以及對未來的無力感。我則是每年參加不同朋友的離港party、通訊錄上的名字越來越少,去年年底也終於輪到我自己變成了「告別趴」的主角。過了將近20年,我變老了,香港卻好像變小了。

2018/11/1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對決病毒最前線》:為什麼我們不斷聽到新傳染病排山倒海而來?

新興傳染病的病原故然可怕,可是人類可能更可怕──病毒和病菌會被有心人當作恐怖攻擊的武器,例如書中花了不少篇幅談論的華盛頓國會山莊炭疽病攻擊,和犯罪偵探小說一樣驚險萬分。

2018/04/15 | 林兆彬

退差餉應設物業數量上限

政府聲稱退差餉是為了紓解民困,但過去十多次退差餉的方式告訴我們,擁有較多物業的大業主和地產商是大贏家,每年獲派數以千萬元計的「糖果」,全完不合理。

2018/01/16 | 精選書摘

席捲全球的沙士恐慌(下):醫護人員不是病了,就是瀕死

多年後的現在,即使看到如今已經熟悉的疫情發生第三、第四,甚或第五次爆發時,保持開放的心態依舊同樣重要。你告訴年輕人,「站到旁邊去,我知道怎麼處理這個。」但你可能大錯特錯,而在最糟的情況下,你甚至可能以死亡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