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King

史蒂芬·愛德溫·金(英語:Stephen Edwin King,1947年9月21日—),美國暢銷書作家,編寫過劇本、專欄評論,曾擔任電影導演、製片人以及演員,作品多產、屢獲獎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2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史蒂芬金《後來》:在抵達「後來」之前的那些地方,往往便是故事的所在

有趣的是,在閱讀《後來》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突然發現,不管我們究竟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通常也似乎總在回首過往之際,才會使用到「後來」這個詞彙。

TNL+ 2022/08/22 | TNL特稿

美國一場足以影響你日後閱讀的反壟斷訴訟

美國司法部入稟阻止全球最大出版商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併購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這宗反壟斷案的結果將可能改寫美國人以至全球讀者將來有什麼書可讀,以及讀誰寫的書。

2022/02/18 | 精選書摘

【小說】《如果它流血》導讀: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種的當下,慶幸我們還有史蒂芬.金

以我而言,篇篇似乎都能隱約連結至「對既有狀態的知足」。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種的當下,讀到這部作品,宛若從睽違多年的老友手上接著一份貴重贈禮,慶幸我們還有史蒂芬.金。

2021/09/04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史蒂芬金《機構》:很像電影《變種人》?其實讀起來更像青少年版《刺激一九九五》

有趣的是,雖然《機構》的確與這些作品有些相似,但究其根源,這本小說所展現出的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讓我們看見了身為影響源頭的金,是如何運用他的拿手好戲,試圖以不同角度來討論如今這個時代,因此並非僅是意在復古,而是於內在主題上確實帶來不同新意的一部精采之作。

2021/02/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大競走》:史蒂芬金真正的處女作,一部兇狠無情的作品

我個人覺得閱讀《大競走》的最佳方式,就是找一整天或一整個下午,時間長短端看你的閱讀速度決定,然後毫不間斷地把這本小說一口氣讀完,藉此才有辦法稍微與書中的角色們同步,使思緒踏上一場無法停歇的夢魘之旅。

2019/12/11 | 林慎

不及時評賞——《It》:真正的恐怖片是成長

《It》如果停在第一章,其實該說的故事已差不多說完了。將小丑的來歷描寫得太清楚,不但畫蛇添足,更越寫越難自圓其說。

2019/09/2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談《牠》的小說、電視與電影:故事很重要,說故事的方式也是

說真的,異同程度像是《牠》如此明確的例子可不常見,因此除了原本就十分迷人的故事以外,光是衝著這點,不管是《牠》的小說或電影,便都因此有了另一層全都值得你找來相互比較的獨特價值。

2017/09/28 | 芬尼

閱讀時,焦點放在哪?

「好的文章,除了整篇看了一次,還要多次分不同模式的條分縷析,才能吸收其精華;不好的文章,看了學了可取的部分,其他部分可以不理。」

2017/09/28 | 芬尼

閱讀時,焦點放在哪?

「好的文章,除了整篇看了一次,還要多次分不同模式的條分縷析,才能吸收其精華;不好的文章,看了學了可取的部分,其他部分可以不理。」

2017/09/16 | 王陽翎

自問膽小?其實《It》只要挨過前半段就不怕了

電影《It》滲透各種顯性與隱性的對比,先從幾位角色談起。若有自問膽小鬼的朋友,可考慮組隊觀賞,總之挨過前半段便一片光明,電影猶如透過幾位少年角色,攜手跟觀眾面對恐懼。

2017/09/16 | 王陽翎

自問膽小?其實《It》只要挨過前半段就不怕了

電影《It》滲透各種顯性與隱性的對比,先從幾位角色談起。若有自問膽小鬼的朋友,可考慮組隊觀賞,總之挨過前半段便一片光明,電影猶如透過幾位少年角色,攜手跟觀眾面對恐懼。

2017/03/1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說故事的位置──為什麼Stephen King不喜歡Stanley Kubrick的《閃靈》?

《閃靈》小說版與電影版之間的不同,或許也正是許多原著與改編作品之間的歧異縮影。說穿了,其中的最大不同,其實是在於說故事的人是站在故事外頭——或是親身活在故事的表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