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或世貿;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縮寫為 WTO;法語: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縮寫為 OMC;西班牙語:Organización Mundial del Comercio,縮寫為 OMC)是負責監督成員經濟體之間的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的國際組織,隸屬聯合國系統,前身是1948年起實施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秘書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520農運35週年:自由化浪潮一波波叩關,台灣經貿轉型跌宕起伏逾30年

1988年春天,政府決定擴大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促使積怨已久的農民走上街頭,先是316事件,緊接著4月26日農耕機開上台北街頭,而後更爆發520農運,抗爭愈演愈烈。時任經濟部國貿局長的蕭萬長接見雞農代表,卻被憤怒農民砸雞蛋,前國貿局資深官員感慨,「小經濟體跟大經濟體談判,壓力本來就大,外面也會認為去談判就是讓步」。

2023/04/24 | 讀者投書

從貿易壁壘調查到ECFA中斷傳言,兩岸經貿「最壞的打算」面臨選邊站

台灣過去對中貿易確實站了不少便宜,20年時間過去,此次審查將檢驗政府是否有積極輔導企業轉型以提升競爭力,期間也將成為重倚中國市場之企業做避險決策的緩衝期。而中國進行制裁手段的動作既成事實,台灣企業可能需要做出「最壞準備」。

2023/04/20 | BBC News 中文

中國首次調查台灣貿易壁壘 :二十大後結束讓利時代,兩岸政經脫鉤?

學者陳德昇也表示,台灣在貿易順差下「賺錢賺習慣了」,若北京改變現狀,台灣每年「損失幾百億美元跑不掉」,各產業也會被擾亂。「中國太大了,我們經不起他的傾銷,如果大陸進來的高麗菜賣5塊錢台幣你怎麼辦?台灣農民種的東西要賣給誰?到時候會有很多社會問題。」

2023/04/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宣布貿易壁壘調查,市場憂有意終結ECFA讓利,學者:大選年以經濟威脅對台施壓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分析,中國的公告表面上看來,是從產業利益的角度出發,而台灣基於國家的經濟安全考量,禁止中國2000多項產品進口也確實存在,但已經持續20多年的措施中國現在才提出調查,「這件事情的時機比較敏感,看起來不太像是為了產業損害而展開」。

2023/03/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尹錫悅訪日重啟高層對話管道、撤銷WTO告訴,宣示韓日關係轉為合作互利

尹錫悅這次訪日是韓國總統時隔12年來日本進行會談,他先對日本的歡迎表達謝意,隨即提到這段時間以來作為國際社會和平繁榮基石的自由民主價值正面臨重大挑戰,韓日雙方的合作更顯必要,尤其是16日上午剛發生北韓發射飛彈的挑釁事件,「北韓的核武、飛彈不只影響東南亞,也是對國際社會和平穩定的重大威脅。」

2023/02/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美半導體WTO爭訟,美接受台灣列席旁聽但拒絕俄羅斯,理由是不願與侵略者「如常往來」

曾任職台灣駐WTO代表團的律師李柏青指出,第3國申請參與後,像本案這樣一個被拒絕、一個被接受的狀況,過往確實不常見,但美國引俄烏戰爭為理由,並非沒道理。「只能說戰爭下的國際組織運作,和承平時期很不一樣。」李柏青說。

2023/01/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對中發起「晶片戰爭」占上風,分析師:華府要打趴中國科技企業,就是這麼容易

情勢將如何發展?《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表示:「美國、台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之間,仍將會有許多折衝。關鍵在邏輯晶片與記憶體晶片的尖端技術,我們將在相關領域見到美國協調各方努力將中國排除在創新網絡之外,而中國也將努力建構沒有美國的自有供應鏈。」

2023/01/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向WTO告美國半導體出口禁令案,只有台俄申請「場邊觀戰」

根據WTO規則,第3方會員國若認為本身經貿利益與這個案子有關,可要求加入諮商。俄羅斯在去年12月21日首先提出申請,台灣則趕在截止期限(10個工作天內)的1月3日提出。

TNL+ 2023/01/08 | 李少民

中國任命秦剛為外交部長看似「遞出橄欖枝」,美國還會再次上當嗎?

美國國會兩黨兩院已經形成共識: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在它統治下的巨大中國經濟軍事聯合體。所以美國開始轉向。船大掉頭難,從一個輔助中共的政策到遏制中共的政策需要時間,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大船是在調頭,美中關係現在處於最低潮,正在向脫鉤發展,這是中共最害怕的。

2022/12/19 | BBC News 中文

美中晶片戰:半導體技術爭端如何上演?過去一週的三個重要進展

先進的晶片被用於超級電腦、人工智慧和軍事硬體。美國商務部副部長表示,目的是確保美國正在盡一切努力防止「具有軍事用途的敏感技術」被中國獲取。他說:「導致威脅的環境一直在變化,我們今天正在更新政策,以應對這些挑戰。」與此同時,中國稱這些管制為「技術恐怖主義」。

2022/12/14 | Abby Huang

中國接連禁台灣產品,立委建議採取報復性措施:加入美國對中晶片制裁,禁青島、燕京等中國啤酒

立委王定宇詢問,台灣生意人、農漁民被中國欺負,政府有無考慮針對品牌,禁止像是燕京、青島這類的中國啤酒?或者加入美國行列,限制出口中國非買不可的IT、晶片相關產品,「否則中國永遠不用付出代價,永遠都吃定你」。

2022/12/13 | TNL 編輯

日本、荷蘭「選邊站」限制對華出口半導體設備,中國怒告WTO、砸1430億美元扶植國產晶片

在美日荷三國傳出將聯手封鎖中國購買製造先進晶片的設備後,北京計劃在5年內推出規模最大的財政刺激計劃,主要透過補貼和稅收優惠來支持中國的半導體生產和研究,不過分析師指出,中國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建立一個領先的半導體產業,「沒有機會了」。

2022/12/08 | 精選書摘

王志剛《跨越》:參與台灣以「Chinese Taipei」加入APEC的關鍵時刻,與大陸官員言語交鋒

這本約25萬字的回憶錄,不只紀錄了王志剛個人生命發展歷程,更紀錄了與其同時代曾經共學、共事、同甘共苦的每一位長官、同僚、親友,因為他們的勤懇奮勉、勇於任事,一起創造出長達半世紀不斷躍昇成長的台灣經濟。

2022/1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在位期間與李登輝多次過招,江澤民過世「上海幫」式微,中國政壇唯有「習核心」

有中國地方官員總結江澤民的主政說:「國內評價比海外好,現在有不少懷念他的聲音」。許多中國年輕人形成崇拜江澤民的網路次文化,稱之為「膜蛤」文化,原本有惡搞取笑他戴上眼鏡後像蛤蟆之意,但分析指出,這種崇拜也隱含了對當前執政者的不滿。

2022/11/30 | TNL 編輯

六四、法輪功、台海危機: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96歲病逝上海,關於他任內的幾個關鍵字

江澤民於1995年提出關於發展兩岸關係、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明確了如何達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而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前,被問到兩岸問題,江澤民現場背誦了曹植的「煮豆燃豆箕」。

2022/11/29 | Abby Huang

台灣也有地酒嗎?民間釀酒晚了世界80年,5張圖表看國產酒近年發展概況

台灣不像法國、義大利有著悠久的釀酒傳統,日治時期在台實施專賣制度,嚴禁私自釀酒販售,台灣做酒的文化從那時開始斷絕,「台灣在酒的生產上,缺席了80多年」。開放釀酒至今20年,台灣國產酒發展如何?我們用以下幾張圖表來看看台灣現今的酒類變化:

2022/11/07 | BBC News 中文

從中國加入WTO到習近平的二十大,美中關係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在華盛頓,認為中國代表著嚴重威脅的看法,已經成為兩黨有強烈共識的少數議題之一。但找到替代選項或許尚不容易——供應鏈搬遷將要耗時多年、非常昂貴,而中國也有辦法給繼續交往者以獎勵,給不交往者以代價。但是,習近平第三任期開始之際,世界也正處在一個深刻轉變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