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naCry

WannaCry(直譯「想哭」、「想解密」,俗名「魔窟」,或稱WannaCrypt、WanaCrypt0r 2.0、Wanna Decryptor)是一種利用NSA的「永恆之藍」(EternalBlue)漏洞利用程式透過網際網路對全球執行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的電腦進行攻擊的加密型勒索軟體兼蠕蟲病毒(Encrypting Ransomware Worm)。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02/0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傳染力法則》:離婚、肥胖、慢性疾病⋯⋯都可能透過社交連結傳染?

這些傳染力現象,各有各的特殊性,但也有普遍性,作者庫查司基在書中為我們探討這些獨特特徵和基本法則,讓我們不被事物的表象給迷惑。

2018/01/19 | 廣編企劃

勒索軟體中了就無解,首要之務「預防勝於治療」

近年來勒索病毒橫行,目的都是藉由綁架重要檔案進而勒索金錢。思科建議個人和企業用以下四招來預防勒索病毒:定期備份、定義資料、定期更新、網路防護。

2017/10/23 | 維京人酒吧 Viking Bar

是代罪羔羊還是禍首?──看清比特幣匿名性的本質

比特幣是區塊鏈在支付領域的一種應用型態,利用該技術分散式帳本、資訊加密及點對點直接交易的特質,發展出一種毋須政府機構認證即具有公信力、安全性、交易確定性的數位貨幣。比特幣脫胎自區塊鏈、並能在其他眾多系出同源的數位貨幣中脫穎而出的理由,在於它的「公眾性」、「安全性」及「匿名性」。

2017/08/04 | 周雪君

攔下WannaCry救全球的「網絡英雄」Marcus Hutchins涉網絡犯罪被捕

Marcus Hutchins因攔下影響全球的WannaCry一舉成名,但他現在卻被指是創造和散播另一惡意軟件Kronos的主犯。

2017/07/05 | 許瀚林

當科技犯罪不只是電影情節,全球政府應盡早防備

「WannaCry」的出現將以往被視為天馬行空的好萊塢電影橋段變成可能。事實上,好萊塢不乏以「網路恐怖主義」或網路攻擊為題材的電影,如《007:空降危機》和《駭客任務:重裝上陣》。不過,像「WannaCry」般對公共系統造成威脅的,就不得不提到《虎膽龍威4.0》。

2017/07/05 | 許瀚林

當科技犯罪不只是電影情節,全球政府應盡早防備

「WannaCry」的出現將以往被視為天馬行空的荷里活電影橋段變成可能。事實上,荷里活不乏以「網絡恐怖主義」或網絡攻擊為題材的電影,如《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和《廿二世紀殺人網絡2》。不過,像「WannaCry」般對公共系統造成威脅的,就不得不提到《虎膽龍威4.0》(下稱《虎4.0》)

2017/06/21 | Kayue

韓國公司中勒索病毒,殺價完還是得付3000萬贖金

韓國一家網站代管公司因感染了勒索病毒,在跟駭客討價還價後同意支付高達三千多萬台幣的贖金,是目前已公開的最大金額。

2017/06/21 | Kayue

韓國公司中勒索軟件,講價後付100萬美元贖金解鎖

韓國一家網站寄存公司因感染了勒索軟件,在跟黑客討價還價後同意支付高達100萬美元的贖金,是目前已公開的最大金額。

2017/05/19 | Kayue

檔案被鎖想哭?微軟舊系統的漏洞,竟然能幫忙「搶救」加密檔案

「想哭」病毒加密檔案時,會先產生一對密碼金鑰,「公鑰」用作加密檔案、「私鑰」則用來解密。為阻止受害者取得金鑰來解密檔案,「想哭」病毒會把金鑰加密,僅讓其操控者取得。而「想鑰」軟體就是利用微軟加密程式的漏洞來取得密碼。

2017/05/19 | Kayue

檔案被鎖想哭?如果夠幸運,WinXP用戶或可解鎖

如果你的電腦感染了WannaCry,同時使用Windows XP的話,現在有方法或可幫你解鎖檔案,但不保證成功。

2017/05/19 | 觀念座標

NSA網路武器變勒索軟體WannaCry,究竟誰是罪魁禍首?

美軍不可能因為一顆戰斧巡戈飛彈落入敵人手中,就廢除整個導彈系統,NSA也不會因為一個網路武器不小心遺失,就自廢所有的網路武器。

2017/05/19 | 觀念座標

NSA網路武器變勒索軟體WannaCry,究竟誰是罪魁禍首?

美軍不可能因為一顆戰斧巡戈飛彈落入敵人手中,就廢除整個導彈系統,NSA也不會因為一個網路武器不小心遺失,就自廢所有的網路武器。

2017/05/18 | Kayue

WannaCry令多人中招,背後的黑客卻無法賺大錢

WannaCry全球肆虐,但程式設計問題使背後的黑客收不到太多贖金,而且收到的比特幣也難以使用。

2017/05/16 | 王陽翎

從科技犯罪巨著反思WannaCry

WannaCry勒索風暴,看來這是繼2013年施諾登爆出「國安局全球科技監控機制」事件後,美國國安局又一「上身」的轟動大事。作者藉此回顧科技巨著《未來的犯罪》,以不同角度反思當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