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deepfake

深偽技術(英語:Deepfake)又稱深度偽造,是英文「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和「fake」(偽造)的混成詞,專指基於人工智慧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的應用。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講座】記者蔣宜婷揭發「性私密影像社團」:採訪過程痛苦艱辛,甚至要冒著被報復的風險

「如果問題沒有被看見的話,就沒有辦法被處理。」蔣宜婷說,然而這類數位性暴力的報導有其特殊性,因為性私密影像並不會隨著報導的刊登而消失,甚至會被報復式廣傳,犯罪行為也持續進行,因此在編採規則上,他也更加謹慎並保留彈性。

2023/07/26 | 李芯

國教署性平教案甄選開跑,小玉Deepfake入教案、讓學生思考「卡」、「求上車」可能助長數位性暴力

去年網紅小玉「Deepfake」換臉A片事件引發軒然大波,獲得優等的新竹縣義民高中教師所設計的性別平等教案,讓學生反思網路上每一句「卡」、「求上車」的留言,都助長事件發生,也呼籲學生選擇「下車」、「不上車」,不要成為數位性暴力的加害人。

2023/07/02 | BBC News 中文

「柯察鐵」、「王抗美」到「娜娜」,那些圖謀愛國財的虛假中國「歪果仁」

在中國,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創作者利用外國身份在網上賺錢的案例層出不窮。去年,一位自稱來自俄羅斯、名叫「娜娜」的女子因分享自己在中國的生活而走紅,吸引了近200萬粉絲,並借此銷售了大量商品,但該帳號最終被揭露是一名中國人通過化妝和使用變臉特效工具來假冒俄羅斯人,在被用戶投訴和官方媒體批評後被封號。

2023/03/31 | 《科學月刊》

電腦為女性名字履歷打低分、無人機成自動殺人武器⋯⋯如何減少AI使用的倫理與風險?

Google上搜尋資訊、對手機喊「Siri現在外面有下雨嗎?」、]YouTube或Netflix推薦觀賞影片,甚至是投履歷求職、銀行審核貸款申請等都常用到AI技術,它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也正是如此,讓人們這幾年在使用AI時,逐漸發現它可能造成的問題或傷害。

2023/03/07 | 賴詩涵

向Google檢舉性私密影像回應要等1個月,民團籲:至少不要一筆一筆申訴

近來性私密影像的傳播越來越快,甚至成為犯罪溫床。搜尋引擎巨頭Google卻因其曠日費時、不簡便的檢舉機制,使數位性暴力受害者的私密影像或個資無法及時在搜尋結果中下架,有個案光是等待Google回應檢舉就要1個月之久。今日民團協同立委在Google台灣總部樓下召開記者會,籲請Google善用其專業跟受害者站在一起,簡化頁面,建立以受害者為中心的檢舉回報系統。

2023/01/31 | 律師談吉他(雷皓明律師)

「小玉條款」數位性暴力行為入罪化,但虛擬影像卻比真實影像的刑度更重?

從刑度來看,偷拍固然可惡,但將偷拍行為提高到最重5年有期徒刑,而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卻僅有最重2年有期徒刑,造成虛擬的影像卻比真實的影像處罰來的嚴重,不僅讓人產生現象立法的疑慮。

2023/01/11 | TNL 編輯

數位性暴力四法三讀通過:增訂移除影像、被害人保護措施,民團籲加強幼兒教育降低性誘騙風險

雖然行政院已增訂「移除影像」的法源依據,也為被害者提供各項保護措施,但立法委員王婉諭與多個兒少、婦女團體仍認為有部分修改的必要,因此在9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幾項修法主張。王婉諭建議,網路業者不應只盡「移除影像」的義務,還應對濫用服務的使用者進行處置,例如:限制犯罪帳號的使用權限等。

2023/01/07 | 李秉芳

立院修法通過散布性影像最重判5年、賣Deepfake謎片最重7年,但「24小時下架」未有共識

各界以及被害者普遍非常關心,也希望能達成的「影像下架」,並未在此次修法達成。立委范雲的提案指出,為避免散布性剝削影像造成傷害,下架時間應限於24小時,但由於平台和NCC都表達實務上有困難,最後通過版本並未明定確切的下架時限。

2022/12/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新創公司Authme:白帽駭客搶攻數位身分驗證商機,一站式服務遇deepfake也不怕

2019年成立、由一群白帽駭客創立的新創公司Authme,以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為基礎,結合專利NFC晶片驗證、證件查驗、人臉辨識與活體檢測等技術,提供一站式的數位身分驗證服務,也能偵測人臉影像是否經過深度偽造(deepfake)。

2022/12/17 | BBC News 中文

AI女團走進韓國K-pop流行樂壇:不用擔心身材走樣和精神健康,但它們也可以比人類更人類

Eternity背後操手朴智恩(Park Jieun)說:「採用虛擬藝人的優勢是,當K-pop明星容易受制於身體限制,而身為人類他們也會受到精神緊張困擾的時候,虛擬藝人完全不受束縛。」朴智恩還看到了虛擬團體的其他優勢:每一位虛擬角色都可以由其創作者控制。

2022/12/13 | 李秉芳

Deepfake換臉A片案小玉判賠100萬元,黃捷:感謝法官給公道,但更迫切的是數位性暴力修法

法官指出,對這種數位性暴力之行為,最重僅能以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來處理;對被害人的影像在網路上廣傳,也欠缺對於網路相關經營者的管制措施。以致於被害人除了民事求償外,目前已別無其他嚇阻此類行為的合法手段。

2022/08/23 | 讀者投書

「數位中介服務法」踩煞車,DeepFake、數位性暴力加害者逃過一劫

在要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今日,見到平台罔顧網路霸凌、數位性暴力受害者的需求,而為了商業利益和減少營運成本,派出高層反對《數中法》,簡直荒誕無稽。

2022/07/21 | TNL 編輯

網紅小玉「Deepfake換臉A片」119人受害,一審判刑5年6個月,沒收犯罪所得1200萬餘元

律師表示,被害人很害怕,被告卻理所當然,建議審判長對朱玉宸一罪一罰,判合併應執行12年徒刑;莊姓助理合併應執行8年徒刑,「量刑也是代表被害人的心聲」。

2022/05/21 | 藍妮蒨

只抓影像不抓聲音?刑事數位性私密影像犯罪立法在即,民團提審查建議防杜草案疏漏

行政院2022年3月10日通過刑法修正案,新增「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章」,民團認為其部分條文多有疏漏,並提出審查建議。

2022/04/28 | 黃皓筠

性暴力防治4法翻修,民團提5大訴求,無論境內或境外都應強制下架刪除影像

為完善防治性暴力修法,民團最後提出五大訴求期盼打造更安全、友善的社會環境,內容包含規範網路業者下架影像之時限、讓警政司法單位可以針對境外網路業者提出國際司法互助、加強性暴力防制教育等等。

2022/03/18 | TNL國際編譯

俄網軍資訊戰:社群網站流傳澤倫斯基deepfake造假影片,散布「烏克蘭人請投降」混淆視聽

當仰賴網路的使用者增加,日後的駭客攻擊與假消息的散布將更為容易,頻率也將愈來愈頻繁。對此,人權及科技團體《證人》(Witness)的計畫執行主任葛瑞格里(Sam Gregory),在接受《歐洲新聞台》(Euronews)訪問時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有deepfake被這麼大規模的使用。」

2022/03/10 | TNL 編輯

行政院通過一系列性暴力犯罪防治草案,特別增訂Deepfake等犯罪行為明確入刑

行政院會於今(10)日通過一系列性暴力犯罪防治草案,針對像是以深偽技術,犯下製作或散布他人不實性影像罪,最重處5年有期徒刑;若有意圖營利之行為,則最重處7年有期徒刑。企圖彰顯法律對個人聲譽、隱私、人格權的保護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