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TNL+ 2023/05/18 | Bruce Lai 賴勇衡

吳耀漢早期的喜劇電影(下):想好故事框架,再構想笑話

吳耀漢曾經說,他和許冠文在創作上的主要分別,在於許冠文先設計笑話,然後堆砌敘事;他自己則先想好故事框架,再構想笑話。不過吳耀漢這些喜劇的故事不算出色,仍有堆砌場面之感。

TNL+ 2023/05/18 | Bruce Lai 賴勇衡

吳耀漢早期的喜劇電影(上):撈家、賊頭、戇居佬

吳耀漢在《點只捉賊咁簡單》、《慌失失》和《龍咁威》中都飾演戇直男人,在爾虞我詐的「食腦」世界,得到最後勝利就是靠好運。這幾部電影的背景都設於當代香港,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拜金社會。

2023/05/18 | 精選轉載

參與國際醫學會議的龜兔賽跑

近十年愈來愈少香港醫生遠赴美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以往大多數醫生都會到歐美國家接受半年至一年訓練,現今只有少數醫生有這種機會。

2023/05/18 | G點電視

遲來十載的勝利——肯亞解禁性/別小眾協會註冊,平權人士:是小勝但平權路仍長

肯亞刑事法中,法律禁止同性性行為,最高刑罰是監禁14年,其實是英國殖民政府遺留下來的。儘管英國本土自上世紀60年代起已逐步將同性性行為除罪化,而香港在1990年也正式將其除罪化,肯亞卻將這種法律保留至今,可見非洲比香港更為保守,性/別小眾的平權路將會更為崎嶇。

2023/05/17 | BBC News 中文

香港重推投資移民:民間熱議之下仍然「只聞樓梯響」

來自香港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蘇偉業教授對《BBC中文》說:「內地人移民香港某程度當然可以紓緩一些人才缺口,其實香港回歸後就有不少移民是從內地來,或是海歸內地人。不過,就經濟角度看,整個問題的核心是中國與西方關係惡化,而香港在經濟上受到連帶拖累。如果香港經濟不好,有新移民也不會改善問題。」

2023/05/17 | G點電視

你知道國際不再恐同日在香港的緣起嗎?

香港在2005年已響應「國際不再恐同日」的活動,但原因卻與香港當時的情況有深切關係,2004年政府委託機構進行民意調查,訪問市民對同性戀的看法及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的意見。然而,於2005年2月,發生了一件不愉快事件。

2023/05/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全球調查:香港小學生閱讀能力排第二

一項對全球57個國家或地區的調查顯示,香港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第二,連續4屆取得國際頭三名之列。研究也發現,香港小四女生的閱讀表現較男生好。

TNL+ 2023/05/16 | 莫小巧

【圍爐食飯】煮出al dente的古法瀨粉——米芝蓮必比登新上榜「西關老祖」

西關老祖,店名像極一齣年代久遠的大台電視劇名,賣的不是甚麼名貴食品,卻是一種口感極似「狗仔粉」的古法瀨粉。無論是手功還是材料,都被視為較為下欄的食品。這小店有甚麼過人之處能夠俘虜評判的舌頭呢?

TNL+ 2023/05/16 | 殷琦

多倫多鐵路問題多:爆炸才上新聞、成為與多倫多陌生人聊天話題?

一般的慢駛、停駛對多倫多公車局而言是家常便飯,哪怎樣的情況才會登報上新聞呢?大概就是地鐵站內發生爆炸或者有人受傷甚至死亡才會上報了。這不是說笑,2023年4月25日TTC的Bloor Yonge站就在鐵路內發生爆炸。

2023/05/16 | 德尼思化

《日麗》: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一封遲來的真摯情書

《日麗》女主角早熟、聰慧以及體貼,但年齡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為人子女永遠只能目送父母的背影。畢竟,當我們可以追上去時,他們也早已不留在原地,直至終點。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他們經歷過我們的階段,而我們只能不斷發現,哦,原來他們以前是這樣思考、感受一切。《日麗》讓觀眾看得最心痛,正是由始至終存在著的溝通落差,就像我們的人生。

2023/05/15 | 精選轉載

「香港人」在紐約,與中國大陸出生人口住得近嗎?

回去看香港出生人口,集中看布碌崙和皇后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一個現象:香港出生集中的位置,和中國大陸出生集中的位置,其實是有一點點錯開的。

TNL+ 2023/05/15 | 馮月明

姜濤新作《Dummy》:「甩繩」布偶,自嘲能否令人接受?

姜濤的《Dummy》歌詞呼應了他在「叱咤」演出期間的「失控」,歌者嘲笑自己那過於興奮的演出—— 「磁場過量 如花式表演誇張」、 「布偶似斷纜 製造懸疑怪事」,戲謔自己那經常為人所詬病的唱功——「突異的音量 要鏗鏘卻放空槍」、 「跳躍去放肆 念念如像有詞」,還帶有諷刺自己那沒有節制的體重的意味——「力量變重量 另類當漂亮」。

2023/05/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南早》:香港「八大」大陸學者佔比,首次超越香港本地學者

馬嶽說,大陸有充足的學者資源,尤其在科學及技術方面。此外,對於他們來說,香港不但是較自由的地方,各大學提供的薪酬福利也較大陸更具吸引力;本地學者在各大學的人數正在縮減,原因是有愈來愈多人到海外深造及移民。

2023/05/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明報》停刊「尊子」政治漫畫,香港公共圖書館同下架作品

尊子說,過去沒有留意自己有那些作品屬館藏,並指自己有部分作品與政治內容無關,題材圍繞親子相處等。他說,不止是他的作品,早前一些圖書遭下架也是不好,形容「不同意見都能夠公開表達是最好」,希望下架只是暫時做法。

TNL+ 2023/05/13 | 留德趣談

看別人的出生地,細味上一代的飄泊歲月

認識一些德國出生的亞洲人,他們都在德國讀過幼稚園,但其後隨父母搬回家鄉,長大後又回德讀大學。有些港人的父母當年在德國留學,並誕下他們,其後回到香港定居。這些子女卻一直有學習德文,對德國有份獨特的感情,中學或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生活。

TNL+ 2023/05/12 | 林兆榮

【香港Hardcore浪漫】齊齊踎海皮——港島篇

維港傳統上是一個商業與政治功能兼備的海港。所以兩岸從來都不是每一寸土地皆是公共空間。但銅鑼灣避風塘的新設計,是一個梯級型下海的設計;潮退之時,還因地面離海平面太高而形成「懸崖」。樓梯附有小圓桌,是對着維港喝酒的好地方。

2023/05/12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哲學短文:中國哲學是哲學還是漢學?

中國哲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到了當代仍處於一種徘徊在漢學與哲學之間的狀況。中國哲學不是研究孔孟老莊那些經典嗎?怎可能是新興的?當然,中國哲學的研究對象很大部分都是過去的著作。如果「中國哲學」指的是這些經典的話,中國哲學當然存在已久。但如果「中國哲學」指的是一門學科的話,那這門學科的歷史便短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