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3/03 | TNL香港編輯

隔維港可見、「像災難片一樣」,尖沙咀酒店地盤大火燒9小時兩人傷

香港尖沙咀昨晚一酒店地盤起火,後升級至4級火,附近至少6幢大廈被波及。大火在隔岸的會展站也可目睹,有市民形容:「好似拍緊災難片」。

2023/03/02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後/Post」對談三:Post作為未知的寄望,與在未來方能抵達的可能

羅貴祥:當我在思考post一詞的時候,我有想過除了可以解釋為「後」,還可以解作甚麼呢?如果說,我以後的教學還可以做些甚麼,我想到的是post-growth。現在的消費和享樂,就是多買幾部智能電話、放縱消費、夜生活享樂。那你能不能夠改變這種生活型態呢?

2023/03/02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後/Post」對談二:未曾離開過的「後現代」幽靈

對於中國研究的那群學者來說,中國曾經是他們的希望。西方的左翼曾經很dismiss香港的運動,說人們反新移民、完全xenophobic、一味抗拒中國的所有事物,根本是排外的表現。事實上,美國的左翼最希望的是推翻美帝,並且對他們來說,中國在某程度上,代表了可以推翻美帝的希望。既然是這樣,他們又怎麼會支持香港呢?

2023/03/02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方圓》「後/Post」對談一:三代人的「後現代」經驗

今天回想過來,post就像一種可能性的想像方式,讓我們從已建立的制度中解脫出來。不論那個制度是好或壞。在八十年代時,對postmodern的想望是,彷彿有些新的力量正在湧現。而這種力量本身不止是來自西方,更是和中國息息相關的。

2023/03/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明報》:陸「走私」判囚10年,香港出版人姚文田獲釋

因「走私」罪而被大陸判刑10年的香港出版界名人姚文田,近日出獄。現年81歲的姚文田頭髮花白,由妻子和友人攙扶,面帶笑意與眾人合影。姚文田當年被深圳法院判刑後,香港獨立評論人協會曾發表聲明,指此舉是「威嚇香港新聞界及出版界」。

2023/03/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全面取消口罩令首日,戴口罩者仍佔多數

有在港鐵佩戴口罩的乘客說,很想不戴口罩,但擔心各人突然一齊除下口罩,更加容易傳播新冠病毒,尤其地鐵車廂人群密集,更容易感染。

2023/03/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兩會將揭幕,學者看好王滬寧或丁薛祥接掌香港事務

學者宋小莊指出,鑑於港澳事務的複雜性,北京有必要遴選作風鐵腕的來掌舵;任何閃失不只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層面構成影響,還將波及兩岸與中美關係。

2023/02/28 | BBC News 中文

BBC分析蔡天鳳命案:疑兇一家提上法庭,我們目前知道什麼?

這宗謀殺及碎屍案是在2月24日深夜曝光。香港警察凌晨表示,他們在22日凌晨時分接獲報案,報案人稱其一位28歲親友——即蔡天鳳——於之前一天失蹤。警方調查期間先後會見了鄺家各人,其中鄺港傑聲稱是最後一個見到死者的人。鄺港智是死者蔡天鳳的前夫;鄺球是死者的前家翁;李瑞香是死者的前家姑;鄺港傑是死者的前大伯,也是她的司機。其前夫向法庭報稱無業,前家翁、家姑則報稱為退休人士。多家媒體指出,鄺球是前警察,離職前是偵緝警長。

2023/02/28 | TNL香港編輯

香港3月1日起取消口罩令,李家超:現階段不會處理《禁蒙面法》

港府宣布因為疫情穩定,而病毒沒有變異且冬季流感已接近尾聲,所以3月1日起市民於室內、室外及公共交通工具皆毋須配戴口罩。然而在高風險場所如醫院、老人院,負責人卻可以行政指令方式決定是否要求進入者戴口罩。

TNL+ 2023/02/28 | 德尼思化

【香港新文學】馬玉江《詩十六首》: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與堅持,亂世憂患的生命美學

馬玉江〈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盡見孤獨、掙扎之苦。開首「影子在一灘血中冬眠/保護為青春祈禱的人」,逝者以血液保護仍在為美好祈禱的生者,令我們想及不少2019年以死相諌的悲劇。淚水無聲,有良知的人,只能抱緊腦袋,「在心律不齊的城市裏打轉」。

TNL+ 2023/02/27 | 火苗文學工作室

無分彼此的冒雨者 ——讀呂永佳《於是送你透明雨衣》

對呂永佳來說,散文是相對乏力的。當簡單的語言失去效力,散文句子過於直白,便要轉用詩的語言,呈現眩目的現實感。我們在愛情之中,自然是要擺脫孤獨的。然而得到愛情需要信心,信心本來是一條劃在地上的線,但當你缺乏信心,線便會建成了牆,牆便會隔絕愛情的誕生。

TNL+ 2023/02/27 | TNL特稿

我讀《緣起香港》——張愛玲的引路人

張愛玲曾經說過,在外國女作家中,比較喜歡的是斯黛拉.本森(Stella Benson)。正如黃心村形容,「本森在文學史上是一個被淹沒的人物」,但她認為,在港大讀書的大約三年間,張愛玲在大學藏書中跟本森相遇,並或多或少影響了張的日後寫作。黃心村大量引用本森與張愛玲的文本以說服讀者,本森的作品如何為張愛玲提供了「一種游離於主流文學和菁英文化之外的獨立聲音」。

TNL+ 2023/02/27 | 留德趣談

特里爾的那位老朋友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中國人來特里爾「朝聖」,參見這位從小到大都聽聞和學習到的思想家馬克思遺址。不少中國旅行團來德,都必參觀這裡,並導賞馬克思故居和博物館。

TNL+ 2023/02/26 | 曾繁裕

【港產新戲劇】型到盡頭便是Cult:《殘影空間》的過度典型

說實在,《殘影空間》這電影一點也不香港,幾乎全取沒有地域特性的內景,沒有地道潮語,不探討本地現實議題,也毫無政治隱喻可言。基本上,按劇本在英國拍,便是英國電影,在泰國拍,便是泰國電影,不會產生違和感。

2023/02/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名媛蔡天鳳遭殺害分屍,前夫家4人涉案被捕

香港名媛蔡天鳳遭殺害分屍案,香港警方昨天逮捕涉案的前夫父母及兄長後,今天抓到準備搭船潛逃的前夫。警方下午赴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搜尋蔡天鳳的殘肢,迄今未尋獲其頭顱及手部。

2023/02/25 | 德尼思化

閱讀陳康濤:人際的悲涼與寂寞,反思社會規範囚籠

香港詩人陳康濤, 1994 年生,創作逾十載磨出一劍,去年出版詩集《與靈魂有染》。他擅長描述關係,不止人際,〈砌階磚的人〉道出與社會相處。階磚是具固定形狀,才能密鋪無痕,也為文明構建的規範,無所不在。

2023/02/25 | G點電視

男喃何須在午夜?《午夜男喃》看見男性性工作者陽光下磊落吶喊

作為香港史上第一本男性性工作者的口述歷史書,《午夜男喃》講述的是光明磊落的故事,傾訴的是尋常街巷的冷暖。沒有逼良為娼的倫理慘劇,所有受訪的男性性工作者均主動擇業。「哪個都是婊子,哪個都是嫖客。誰乾淨過誰?打工還不是出賣肉體?」書中其中一位受訪者這樣說。

2023/02/25 | G點電視

寫在Aesop圖書館之後,記心水之選及到訪者心聲——讓我們期待對酷兒的更多關注

護膚品牌Aesop在2021年首次籌辦酷兒文學圖書館,旨在提供空間予LGBTQIA+社群發聲,透過推廣酷兒作品,希望協助人們拓闊視野、建立自我及強化社區聯繫。先後成為酷兒文學圖書館在華語地區第一站和第二站,台灣和香港於2022年的第二屆企劃中,都用心準備了不同的限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