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同是透過病媒蚊傳播,「屈公病」和「登革熱」差別在哪?
繼7月26日國內出現第一起本土「屈公病」確診病例後,9月初新北市再度出現本土屈公病群聚感染的疫情。究竟這種名字很特別的疾病是如何傳播?感染之後會出現什麼症狀?同樣經由病媒蚊散布,屈公病和登革熱又有什麼差別?
作者:julia | 核稿編輯:Sid Weng
什麼是「屈公病」?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屈公病」在我國被列為第二類傳染病,是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部分染病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
傳播方式: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屈公病是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在台灣以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為主,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疾病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疲倦、肌肉疼痛及皮疹;大部分患者在一週內可康復。
屈公病與登革熱,症狀相似但不一樣
屈公病與登革熱皆透過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感染,而且部分症狀相似。然而兩者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疾病。登革熱是由Dengue virus感染,須注意少數病患可能併發登革出血熱;而屈公病則需注意患者是否出現持續或反覆的嚴重關節疼痛。
台灣7月出現史上第一起本土「屈公病」確診病例
今(2019)年7月26日,疾管署公布台灣史上第一例本土屈公病確定病例,患者為新北市土城區永寧里二十多歲女性。在此之前,台灣只曾經出現過境外移入的個案。而在9月初於新北市中和區,則發生本土屈公病群聚感染的案例。
新生兒、長者、慢性病患者為重症高風險群
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然而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屈公病毒;65歲以上的年長者;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都是重症的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
全世界有超過60個國家皆為屈公病疫區
全球屈公病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近幾年由於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等因素,流行地區逐漸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目前全世界有超過60個國家皆為屈公病疫區。
目前無特定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訊,目前如果感染屈公病,並無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患者進行治療。醫生可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補充足夠的水分。
清除積水容器,做好防蚊措施
由於屈公病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播,民眾應注意居家易孳生蚊蟲的環境,清除積水容器、裝設紗窗、使用蚊帳或補蚊燈以避免蚊子叮咬。若是前往戶外或屈公病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若出現疑似症狀時,請儘速至附近醫療院所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