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吵了17年的美牛美豬,中間發生哪些「時空改變」?
台灣與美國的「豬牛」戰爭早在2003年就開始,期間歷經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與三任美國總統,也曾因為狂牛症、瘦肉精殘量等理由討論開放或下架。回顧禁售到開放之間的17年,不同陣營和政治人物的立場為何?期間的「時空背景」又有哪些改變呢?
作者:丁肇九 | 核稿編輯:楊士範
2003年12月:禁止美牛進口
扁政府游錫堃內閣時期,因美國出現狂牛症病例,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不得輸台,台灣禁止美國牛肉進口。
2005年4月:短暫恢復進口
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時,宣布恢復進口美牛,但在同年6月,再度因狂牛症考量,禁止美牛進口。
2006年1月:公告禁止「瘦肉精」
台灣公告禁止使用包括萊克多巴胺在內的「瘦肉精」,蘇貞昌任行政院長時,開放30個月以下小牛,並禁止帶骨牛肉進口;2007年總統陳水扁主張解禁萊克多巴胺,但遭到民間與國民黨的反對,因此並未實施。
2007年:馬英九與「美牛進口」
馬英九上任後將「進口美牛」視為與美國重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赴美免簽證、對臺軍售等關鍵利益交換。但因美國牛肉曾出現狂牛症、殘留瘦肉精等問題,遭到許多專家與農民反對。
2009年:美牛闖關遭到反對
馬政府與美國簽訂「台美擴大美牛進口議定書」,同意擴大美國牛肉進口,但因狂牛症疑慮造成民間反對。
2012年4月:馬英九提出解禁「萊克多巴胺」
馬英九勝選連任,提出允許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進口,引起民間反彈。
2012年4月27日:在野黨聯合要求國民黨下架美牛
美國再度發生狂牛症病例,民進黨、親民黨、台聯提案,要求下架台灣境內的美國牛肉、暫停美牛及其產製品進口,但表決協商後未通過。而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正反票數相同時,投下了「反對下架」的關鍵一票。
2012年6月:民進黨為「零檢出」占領議場
民進黨為堅持「零檢出」立場,占據立法院議場主席台5天4夜,以阻止國民黨在該會期立院休會前通過美牛進口案。
2012年7月6日:聯合國通過新的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
經美國提案表決,69比67票通過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草案,牛肉、豬肉的殘留量為10ppb。當時台灣的規定為「不可檢出」。
2012年7月6日:民進黨團表示「不再堅持」瘦肉精零檢出
民進黨團表示,雖無法接受但必須面對Codex會議結果,將不再堅持「瘦肉精零檢出」,但希望國內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殘留標準能較國際的10ppb更嚴格,且該「牛豬分離,並且排除內臟」。
2014年3月:美國批評台灣規定影響美豬輸台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提出「2014年貿易政策議程」報告,認為台灣的規定影響美豬進口台灣,時衛福部長邱文達與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皆表示不會放寬標準。
2015年2月:馬政府考慮「美牛換TPP」
為爭取美國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衛福部決議再度開放美國、加拿大30個月齡以下牛隻的6項非屬內臟的牛雜輸台。專家憂心若食用恐有感染新型庫賈氏病風險。
2016年4月:蔡英文勝選後,準農委會主委透漏可能開放美豬
蔡英文勝選後就任前,準農委會主委的曹啟鴻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針對美豬進口已做最壞打算」,而且「沒有能耐完全不接受」。
2016年5月:國民黨與豬農要求蔡政府不放寬瘦肉精
蔡政府首任行政院長林全首度到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時,國民黨一早即佔領議場高舉「美豬有藥」、「台灣不要」等標語,要求簽署不進口瘦肉精美豬承諾書,立法院外也有百餘名民眾齊聲抗議。
2017年3月:川普上任後表示「美牛美豬」是對台貿易重點
川普宣誓就職後,貿易代表署發布「2017年貿易政策議程及2016年年度報告」,國貿局官員表示美豬、美牛及藥品項目,將是台美的經貿議題重點。
2020年8月28日:台灣宣布將開放美豬與美牛進口
總統蔡英文總統召開記者會,以「國家的整體利益與戰略發展」為名,宣布將開放美豬美牛進口,並重新訂定萊克多巴胺殘留量的容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