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覺得不公平?先帶你還原歷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知道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嗎?當初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除了加分之外,升學優惠對原住民學生又帶來什麼影響呢?

在求學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有認識原住民同學,不諱言的,在升學時總會有人疑惑,或甚至是原住民自己本身也不太清楚: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先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

回溯1951年,以報考大專以上來說,其實當時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立場,要讓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並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發展,所以用「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學優惠,錄取標準降低25%。此外,還大力推廣漢人文化和國語運動,並規定原住民學校,以國語為主、族語為輔,要根絕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日語教育,但同時也導致原住民本身的語言文化大量流失,新一代的原住民無法流暢的使用母語,形成傳承的斷層。

螢幕快照 2016-04-16 下午12.39.28

直到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越來越開放,開始重視多元文化,原住民運動才逐漸興起。第三次修憲時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這在某程度上代表著原住民不再是過去的「邊疆族群」或「山地同胞」。而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也在語言教學方面展現,教育部在2001年的《九年一貫課綱》,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母語教學,但於此同時,也有人開始質疑原住民加分的正當性。

螢幕快照 2016-04-11 下午5.46.36

有人提出疑問,漢化的原住民,在生活習慣和文化適應上,都與一般人無異,那麼當初建立在語言文化差異上的加分基礎,是否已經不適用了呢?加上2004年有近20位原住民學生因著加分錄取台大醫學系,導致一般生的錄取名額遭到排擠,也引發大量輿論。外界的質疑因而促成教育部修法,原住民的保障名額改為外加,以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二為限,並由原住民內部競爭,免去佔額的疑慮。另外也催生了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今。這樣的語言檢定,除了確立原住民加分的合理性,也鼓勵學生傳承自己的母語及文化。

➤延伸閱讀:比起繁星~更不同意原民加分!

螢幕快照 2016-04-11 下午5.47.32

不過,回到加分的本質與初衷,在國民黨治台初期,是以「漢化原住民」的角度出發,因此對原住民來說,除了自身的語言文化被壓抑,還被要求適應、學習主流的漢人文化,並依照學習的成果,來決定能否升學。而當原住民慢慢接受漢化,卻又因為要保留多元文化,讓學生必須在追求主流社會價值的同時,也一肩揹負起傳承語言文化的責任,這樣的重擔並不是每個人都撐得起,在同樣的時間下,與其學習族語加分,許多人更希望能用來補強英文、數學等,對未來發展較有助益的科目。

即便考取語言認證,台灣也不見得有良好的原住民文化環境,能夠加以實踐、活用,更別說族語教育資源的匱乏。如何照顧多達十四族、散落台灣各地的原住民們不同的需求?這些都是問題。這樣的政策,不論在各時期的演變,對原住民來說,真的都公平嗎?尤其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加分制度的意義,使得「加分」成為一種標籤,讓原住民不但容易遭受同學的輕視,也形成部分學生的心理負擔。

➤延伸閱讀:【對啊,我靠加分進去花蓮女中,怎麼樣?】

螢幕快照 2016-04-11 下午5.48.21

的確,現行的加分制度,能讓原住民升學率提高,但還是遠低於一般人。而在優惠制度下,除了族語認證的學習負擔與「加分」標籤的污名,原住民的內部競爭,也不一定公平,同樣爭取原住民名額,擁有較佳教育資源的都市原住民,就比山區原住民更有優勢,人數多的族群,又比人數少的族群能掌握更多的資源。

螢幕快照 2016-04-11 下午5.48.38

回顧政策的制定,我們能了解,原住民加分,從一開始的「漢化」,到後來的「維護多元文化」,在不同觀點下的加分制度,都有其時代的意義,但現今的我們,如何達成「維護多元文化」以及「協助升學就業」之間得到平衡,或許除了增修加分優惠的條文外,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作為,營造出多元文化的友善環境。

參考資料:
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原住民學生考試加分政策,是「加分」還是「負分」?
臺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族教育體系為例
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措施的評析— 從 Kymlicka 的自由多元文化主義觀點出發

咨詢顧問: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專任助理教授 涂予尹

製作:游子慧
核稿編輯:洪婉蒨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唷!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