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素有「自行車王國」之稱,但在台北騎單車是舒適安全的選擇嗎?行人、單車與汽機車的路權又該如何平衡?從世界第一「友善單車城市」的哥本哈根,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方向。
台灣素有「自行車王國」之稱,但除了是生產大國,單車似乎尚未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台北市,騎士與行人之間搶道、衝突,甚至告上法院的例子所在多有。到底在人行道上,行人和單車誰的路權比較大?世界上有沒有其他城市,能解決人車爭道的問題?

單車能否騎上人行道?依照首善之都台北市的規定,分為「人車分道」和「人車共道」兩種。人車分道,代表自行車應該騎自行車道,行人不該闖入,只是車道有可能設在人行道上,也可能在馬路邊;人車共道,則是用標示牌標明,沒有明顯標線區隔,雙方共用人行道空間,以行人優先。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單車就不能騎上人行道,違者可以開罰。

規定看似清楚,但實際上路,糾紛還是不少,有沒有辦法讓所有用路人都滿意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你可能不知道,50年前,哥本哈根的主要移動工具其實是汽車,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成了轉捩點,政府與市民開始反思城市的移動方式,並從軟硬體各方面建置一個友善單車的城市。如今,哥本哈根已連續好幾年在全球友善單車城市排名第一,有高達六成市民在市區內通勤都選擇單車,單車道總長大約400公里。

丹麥政府也訂下目標,2025年,哥本哈根將成為全球第一個零碳排放城市,並持續規劃更好的城市單車道設計。哥本哈根在2016年時,進入市中心的日均單車數量已經超過汽車數量。從很多措施可以感受到,他們把「單車」視為不同於車輛與行人的另一個族群。首先,當地自行車道有獨立專屬交通號誌,另外,自行車道與人行道完全分離之外,還跟汽車道平行且雙向都設立,能降低車流方向相反造成的事故比例,也能提升單車車速。

關於車速,哥本哈根有一個特別的設計「Green Wave」,這是一個專屬於單車的系統,在主要幹道的交通尖峰時段,當騎士的時速保持在20km/hr上下時,透過精心設計的交通號誌控制,就可以保證騎士一整路都是綠燈,暢行無阻。而Green Wave系統的車道還很貼心,除了路上的感測器會協助騎士感測速度外,還在路面設置燈號,提醒騎士的時速是否有在Green Wave的範圍內,沒有的話綠燈便會熄滅,提醒騎士必須加快速度,這樣的系統更大大提升了自行車移動的效率。
當自行車道碰上公車站,哥本哈根不會跟台北一樣,讓公車擠壓自行車,而是採取各種方式讓兩者並存。例如讓自行車道繞過公車站後方,或是獨立出一個島狀的公車等待區,在保存自行車道空間的前提下,降低公車乘客與單車騎士發生意外的機率。

其他哥本哈根的友善單車設計:
- 在大眾運輸車站附近廣設自行車停放空間,讓轉乘不同交通工具的旅客更加方便
- 火車、捷運及船上皆設置有自行車專用區,給騎士更多元的選擇。
- 在單車道上架設了特殊設計的垃圾桶,騎士在騎乘狀態下就能丟垃圾。
- 在路口設置顯示器,告訴大家今天有多少輛單車通過這個路口,讓已經在騎的人感受到自己是廣大群體的一部分。
- 部分路口的單車停止線會在汽車停止線的前面,讓汽車駕駛在起步前就能夠注意到自行車。
- 在汽車號誌由紅燈轉成綠燈前,單車號誌會提早0.5~2秒的時間先變成綠燈,降低右轉汽車與剛起步的單車產生碰撞的機率。
- 部分已規劃右轉道的交叉路口,單車可以直接紅燈右轉。
然而,人車衝突還是無法完全避免,要是哥本哈根的行人不小心走到單車道上,騎士可是會毫不留情的要你閃邊!但也不是自行車就一定最大,政府明定一套完整罰則規範騎士,同時也在路上強力執行。追根究底,路權觀念還是從小紮根,丹麥部分學校規定,小朋友從一年級入學就要學習如何安全守法的騎車上路,小學畢業還有單車路考,甚至動員轄區警察監考,藉此培養人車互相尊重的自行車文化。

反觀台北,2017年7月已開始對違法騎上騎樓與人行道的自行車開罰,2018年也會針對重點區域開始拖吊違停單車,但除了開罰,相關措施有沒有以騎士為出發點來設計?汽機車駕駛、單車騎士與行人能不能彼此尊重路權?如何讓所有人都能安心、有效率的用路,恐怕需要更完善的規劃。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諮詢顧問:器研所 設計總監 張博翔Henry
企劃/文字:許家嘉
動畫製作:游子慧
核稿編輯:李漢威